觀念平台-何妨給人工受精合理補助【2010/10/20 中國時報】

潘震澤

一年一度為期一周的諾貝爾獎開獎日子,轉眼又過去了,照例也引起一些話題或爭議。一般而言,那多出自帶有主觀意識的和平或文學獎得主,至於科學獎項得主,除了同行之外,大都鮮為人知,也就沒啥好說。但今年的生理或醫學獎得主是人稱「試管嬰兒之父」的愛德華茲(Robert G. Edwards),算是個例外。

愛德華茲得獎的工作,是將分別取自男女的精子與卵子,置於培養皿中讓精卵自行結合受精;等受精卵開始分裂成八個或更多細胞時,再植入女性子宮,讓其著床,進行後續的胚胎發育過程,也就是懷孕。因此,這種做法的正確名稱是「人工(體外)受精」,至於懷孕與生產過程,則與一般胎兒無異。「試管嬰兒」的說法不只錯誤,還有誤導之嫌。

說起來,頭一位由愛德華茲以人工受精成功誕生的生命;露意絲.布朗,今年已滿三十二歲,且結婚生子多年;同時,迄今全球已有不下四百萬人以這種方式誕生。因此,人工受精早已不是新聞,並且還有各式各樣的變貌。更重要的一點,是當初發展人工受精技術的生殖生理學界先驅,大多老成凋謝,像愛德華茲今年高齡八十五,與他搭檔的斯特普托(Patrick Steptoe),則早於一九八八年過世。另一位碩果僅存的瓊斯(Howard Jones),比愛德華茲晚了三年才完成美國第一例的人工受精,到年底就要滿一百歲了。

雖說包括人工受精在內的輔助生殖技術造福了成千上萬對不孕夫妻,但任何牽涉生命誕生(包括避孕、複製、幹細胞)的研究,一向都遭到相信生命係由上帝創造的教徒排斥與攻訐;其理由不外乎;生命是神聖的,不應由人為操弄;人工受精將造成道德淪喪,鼓勵年輕女性以販賣卵子、出租子宮牟利等。生殖生理學研究之前從未獲諾貝爾獎青睞,可見一斑;愛德華茲的得獎算是遲來的補償,也為幹細胞研究的得獎鋪路;但還是有神職人員公開譴責諾貝爾獎委員會不按牌理出牌,犯了錯誤。

也因為如此,美國聯邦政府一向不補助輔助生殖技術研究,連帶該行業也不受政府監控,僅靠業界自律,而造成目前美國私營人工生殖診所林立、良莠不齊、所費不貲,同時除少數州外,保險還不給付。至於國內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可能還更糟。兩年半前出版人郝明義發起「我們的希望地圖」運動,提供新當選的馬總統做施政參考,其中「將不孕症納入補助」高居排行榜第二名,可見需求確實存在。

地球生命從無性生殖演化到有性生殖,自有其生存優勢,但其中並無多少神祕可言。經由兩性正常交合產生下一代,還是最方便且讓人滿足的方式,正常夫妻絕不會捨近求遠,尋求人工受精幫助。但因各種原因導致不孕的夫妻也不在少數,他們自然是輔助生殖技術幫助的對象,政府也有必要視需求提供協助,而不該任由以營利為目的的私人診所予取予求。像比利時政府提供人工受精保險給付,但限制次數及植入受精卵數目,以減少多胞胎的做法,值得健保局參考。

(作者為生理學教授,科普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