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負人很好玩」的殘酷世界【2010/10/07 聯合晚報】

聯合晚報╱社論

「校園霸凌」是個新說法,更明白地說,「霸凌」就是欺負人,以大欺小、以多欺少的整人行為,發生在校園裡,就成了「霸凌」。

校園暴力問題事出有因。學生在學校裡熱中於霸凌行為,覺得欺負人「好玩」,因為他們每天從電視上獲得的關於現實社會的狀況,就是如此。多少收視率高的綜藝節目,從頭到尾唯一的「賣點」,就是整人。想盡辦法欺負人,看著被整的人驚嚇痛苦,大家哈哈直笑,覺得真是「好玩」。

看電視的小孩,不會了解節目中的「表演性」;玩暴力電玩的小孩,不會了解其中的「虛擬性」。他們只會學習到,「整人好好玩」,或「給他死沒關係」。他們回應刺激的方式,只會是學習模仿,在現實中尋找欺凌求勝的樂趣。

這樣的「教育」效果,沒有一點對於他人痛苦的同情。刻意製造出來的歡樂氣氛,傳遞了一種歪曲的價值觀:整人好好玩,想出新招式來整人,很酷很了不起。而這樣的電視節目存在,其實也可說是某種社會氣氛的反映。台灣社會凌虐小動物,欺負弱勢,嘲弄殘障者,不都是常見的情況嗎?

電視或電玩裡被修理的對象,沒辦法反抗。現實裡,想整人的就必須找到那種無法還手的弱小對象,於是便呈現出最殘酷、最不文明的強凌弱、眾暴寡,一種沒有正義感、更沒有同情心同理心的校園環境。

最近傳出的霸凌事件,令所有的家長聞之痛心,其中最荒謬的一點,整人的學生被抓之後,稱不知自己的惡劣行為是違法的。原則上,這根本不是違不違法的問題,不只是法治教育而已。這是更根本的文明態度和同情心的問題,是「人之為人」的基本素質。如果孩子日日在野蠻環境中長大,不論作為整人者、被整的、或旁觀者,都經歷了人性扭曲的過程。這樣的人長大後,將造就出什麼樣的社會?

第一夫人周美青感慨呼籲,社會應對校園霸凌現象付出更多關懷。這個問題出現於教育體系,整個行政團隊都應有所警惕。覺得「欺負人很好玩」,可不是文明社會應有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