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虹:牛肉的文化翻譯【2010/10/07 聯合報】

張小虹(台大外文系教授)

前不久在美國MTV頒獎典禮,女神卡卡以一襲生牛肉裝亮相,旋踵台北的3C大展便有展場女郎以生豬肉裝吸睛。於是有人馬上跳出來說,這又是一樁台北展場女郎「抄襲」美國雷人歌手的山寨行為,搭順風車製造話題。但與此同時,「原版」生肉裝的女神卡卡,也在美國本土被批成剽竊他人創意,論者指出所謂的「生肉裝」早已在當代藝術中嶄露頭角,像80年代加拿大女性藝術家史德巴克用50磅生肉片創作的「肉洋裝」(現正在法國龐畢度中心展出),或是前不久才在台北當代美術館展出中國大陸旅美藝術家張洹的「健身肉衣」或「佛教肉衣」。

但這樣的分析模式,還是只能在真偽認識論的框架中原地打轉,而今全球化影像時代的超速流動,早已讓「源頭」「出處」「正版」的指認本身,失去意義,反倒是在影像「複製」「傳遞」「集結」過程中所涉及的「因地制宜」,更具有文化分析的殊異性,更能展現文化作為一種「翻譯」與「番異」的創造性動量。

其實在MTV頒獎典禮之前,女神卡卡的生肉裝已在日本版Vogue雜誌的封面出現。此生肉裝的影像,與當代「肉藝術」所強調的肉身易腐性之間,其實存在著極大的出入與差異,而女神卡卡生肉裝所凸顯的視覺造型美感(生肉片有如鮮紅纖細的花瓣,搭配局部黑色刺青的白皙肉體和染白的頭髮)與日本沙西米生食文化的聯想,更讓此封面影像的「時尚性」達到百分百,絕對不是供在博物館裡早已風乾了的肉片洋裝所能比擬。而當此無嗅無味無肉身的時尚影像,移轉到眾星雲集的頒獎典禮「現場」,女神卡卡的生肉裝成了另一種行動藝術,讓眾人「驅」之若「惡」(噁心嫌惡),更引來人道對待動物團體的撻伐,當是遠比「冰冷」的時尚雜誌封面更「生猛」更挑釁之舉。

而台北展場女郎拙劣粗糙的生肉裝,卻早已「因地制宜」改生牛肉為生豬肉,以呼應台灣中秋烤肉的新興習俗(另兩名展場女郎,一穿柚子皮裝,一穿烤肉架裝),以及台灣不食牛肉人口遠遠大於不食豬肉人口的現況。但吊詭的是,豬肉從來不曾像牛肉一樣,在人類飲食文化史中佔得生食或半熟食的一席之地,換言之,女神卡卡日本版或美國版的生肉裝,就只能是牛肉,而絕對不能是豬肉。

而在當前戰況激烈的五都選戰中,端出「政見牛肉」的呼聲亦不絕於耳,只是此「牛肉」乃舶來品,出自80年代的美國漢堡大戰,溫娣漢堡曾以電視廣告嘲諷麥當勞漢堡「牛肉在哪裡」而轟動一時,更被當時美國總統大選候選人援引,用來攻訐對手只談理念而無實質利民做法,一時間「牛肉」亂飛,從「食」體到象徵,從消費商戰到政治選戰。而另一個昔日經常出現在台灣報章雜誌與牛肉相關的大眾術語則是「牛肉場」,但「牛肉場」的「牛肉」卻是正港台灣「黃牛肉」,以「有肉」(賣肉露點的清涼歌舞秀)的台語發音,直接翻譯成台語同音字的「牛肉」,讓「牛肉場」的「牛肉」就只能是「牛肉」,而絕對不能是「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