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美軍禁同受挫:不問不說政策 總統民眾都反對【2010/09/30 台灣立報】

策劃、編譯■李威撰、謝雯伃

9月9日,加州聯邦法官才宣布禁止同性戀從軍乃違憲之舉,24日另一名聯邦法官又宣判6年前遭空軍解雇的女同志護士應立即復職。同志能否從軍的問題再度浮上美國政治檯面,影響所及,不只是目前所估計的6.6萬名軍中同志及雙性戀,同時也攸關未來有志從軍的同志權益。

政策順應民情改變1982年在雷根主政下,國防部頒布的1332.14號指令,認定同性戀與軍事服務不相容,將非異性戀軍人排斥在軍事體系之外。1993年柯林頓上台,立意廢除禁令,但柯林頓的單邊行事風格,反而導致國會將雷根的政策納進國防授權法案之中,雙方折衝的結果,就是柯林頓政府在1993年底發布 1304.26號國防指令,規定只要遵循「不問,不說」(Don’t Ask, Don’t Tell,簡稱DADT)的政策,非異性戀軍人就不至於被為難。折衷方案至今已實施17年,因違反該規定而遭解職的人數高達1.4萬人。

2010年1月28日,歐巴馬於國會山莊進行首次國情咨文演說時,表明要撤銷「不問不說」政策,他說:「今年我將與國會一同合作,我們的軍隊最終將會廢除拒絕美國同性戀為自己所愛的國家服務的權利。」

隨後2月2日在參議院的聽證會上,國防部長蓋茨(Robert Gates)及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Mike Mullen)皆對歐巴馬的政策表示支持。另外,在民意的表現上,去年6月公布的一分蓋洛普民調顯示,69%的美國人支持同性戀在軍隊中服務。

禁令歧視非異性戀者附設於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帕爾姆研究中心」(Palm Center)主任貝爾金(Aaron Belkin)說,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佩斯(Peter Pace)在2007年被問及軍中為何仍有同志禁令時,他的回答引起廣大爭議,他說同性行為是「不道德」的。貝爾金認為,儘管佩斯這番話不中聽,卻點出軍方不敢明言的深層理由,這就是禁令保留至今的真正原因。

史學家樂芙蘭(Anne Loveland)曾對「不問不說」進行研究,研究發現正好印證上述佩斯所言。她說,當初政策的設計者意識到無法以訴諸道德的方式來獲取「不問不說」所須之正當性,因而才改以「群體凝聚力」(unit cohesion)作為「不問不說」的論據。而且,1992年到1993年間,神職人員及教會團體也介入「不問不說」政策的形成,施加宗教的影響力。事實上,凝聚力只是幌子,「不問不說」政策在起源上已預設非異性戀者的道德瑕疵。

貝爾金根據自己多年研究,認為「凝聚力」的說辭站不住腳,他說非異性戀軍人最大的苦衷,就是被迫躲在櫃子裡,而同袍也都會察覺到這些人隱藏著無法訴說的秘密,缺乏信任的結果,反而不利形成凝聚力。

軍方表態支持 可凝聚共識若要站在美軍本位來思考問題,為回應「美軍本身不贊同廢除」一說,貝爾金也提出3點來反駁。第一,傳統上軍隊內部反對與贊成的人數約是4比3,但是必須注意到,也有高達3成的人沒有意見。第二,大多數軍中人士都表示,與同志一起工作令人感到自在。第三,4成反對者中,極力反對者僅佔一小部分。

即使是《軍事時報》(Military Times)所做的調查,也只有51%的軍人反對移除禁令。貝爾金提出建議,要改變軍隊內部認知並不難,首先是軍方高層要口徑一致表態支持,這將有助於軍隊內部形成共識;再來是全體軍事人員適用同一標準,避免因差別對待而破壞團結、增加內部離異。若能做到上述兩點,便能將廢除後可能產生的負面作用降至最低,消除反對者的疑慮。

不問不說 助長欺壓行為曾在海軍服役的羅恰(Joseph Rocha)向《華盛頓郵報》投書表示,他在服役期間,眾人其實都心知肚明他的同志身分,而同志身分也招來長官及同袍對他的折磨,導致他身心受創,「不問不說」諷刺之處,就在於它禁止同志為自身權益發聲,反過頭來還保護了歧視者的欺壓行為。

另外,根據帕爾姆研究中心所調查的數據顯示,2009年因「不問不說」而遭到解職的人數共有428人,其中女性佔48%,但美軍只有14%是女性。換句話說,「不問不說」對軍中女性造成的負擔程度大於男性。

目前,政府行政部門及主流民意都傾向於廢除「不問不說」,但戰場主要在國會山莊。

現在已錯過9月,若期中選舉共和黨勢力崛起,廢除可能性將更渺茫,且帶頭反對的共和黨參議員馬侃(John McCain)已明確表示,在沒見到國防部年底的評估報告以前,他將反對到底。而今年若來不及廢除,下一次機會就要等到2013年第113屆新國會開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