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會吧,婦權會! 【2009-03-28 中國時報】

中時電子報|言論新聞|再會吧,婦權會!
再會吧,婦權會!

* 2009-03-28
* 中國時報
* 【?陳美華、張晉芬】

 馬英九在競選總統期間承諾婦女團體,當選後將成立一級部會層級的性別平等委員會。然而,迄今在行政院組織法草案中,卻不見性平會蹤影。原來研考會將它成為行政院長幕僚單位。研考會算盤打得很精:既可達到精簡部會的美名,又可省下廿多億的部會業務經費移作他用。

 研考會官員強調性別意識目前並未滲透到官僚體系內;同時,一個獨立的性平會不能有效協調各部會,相反的,以行政院長為主任委員的婦權會,不僅婦團和學者專家有參與中央性平決策的機會,號令各部會綽綽有餘,反而比性平會更能有效的推動性別平等政策。就一個官僚組織而言,竟然會贊成由一群沒有民意基礎、不具有公務人員任用資格、也不用負擔政治責任的學者專家指揮行政體系的運作,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而從實質面來看,對於婦權會(現將改稱性別平等促進委員會)加性平處這樣的設計,我們認為不僅是便宜行事,而且是大開民主倒車,走上人治色彩濃厚的父權老路。

 首先,婦權會人治色彩濃厚是不爭的事實。當前推動性平事務的有效性毋寧是建立在男性元首及部長級政治菁英的善意,以及民間婦權委員的無給勞動之上,而缺乏制度的保障以及權責相對的設計。過去十多年來,婦權會美其名是民間與政府部門協力的跨部會組織,實際上卻是「妾身不明」的黑機關。每到實行、操作的層次,往往因為官僚機構的執行者無意、無力執行,而必須大力倚賴無給職的婦權委員。這些委員高度投入成為這些政策可以推動的必要條件,結果民間委員疲於奔命、人仰馬翻,但國家機器的各層級代理人並沒有增進多少性別意識。實在看不出來,這樣的運作模式如何有助於國家整體性別事務的提升。

 婦權會加性平處的設計中另一個令人深感質疑的問題在於民間委員的代表性。舉例來說,不論是民進黨執政,或是當前的馬英九政府,進入婦權會的民間委員代表的是什麼樣的性/別或婦女利益從未被認真討論。衡諸歷屆代表名單,除了每屆都有原住民女性零星點綴其中之外,我們看不到任何性/別弱勢代表置身其中。其次,婦權會委員的代表性質又是什麼?有多少性平政策建議是由社區婦女或草根組織層層反映給委員,再由委員提給婦權會的?或者,因為委員來自婦女團體或具有性/別研究學者的身分,她們對於政策的意見就不證自明的代表了台灣婦女的觀點與利益?民主政治講究權責相符,這些民間委員非政務官亦非文官,無從課責,政策成敗又該如何追究?

 研考會一再公開宣稱不論是成立獨立的性平會或院本部下設性平處,將來其人員、預算幾乎都相同,其實是誤導視聽。如果以處級的組織規模來看,其人力約只有四十名,但若是獨立部會則至少有五十二名,同時因其會計和人事獨立的關係,合計會計與人事等業務人員就有七十名左右的專職人力,非性平處所能相比。尤有甚者,獨立運作的性平會可以有業務經費直接用於推動與性/別相關的事務,包括直接編列部門預算補助各地方政府推動性平事務。相形之下,院本部下的處級單位並無業務預算,計畫或是政務的推動全都要間接的依靠其他部會。

 綜觀來看,在各界期待政府組織改造的關鍵時刻,光只是宣示要設計最高專責機構是不夠的。我們需要一個可以全力投入推動多元性/別平等的獨立部門,做為決策核心所在。同時,就長遠的角度來看,此一性別平等機構,無疑將成為女性優質參政者的搖籃。讓我們跟行政院婦權會這個後威權時代的遺緒說再見吧。(作者陳美華為東海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張晉芬為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