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記》真愛向前走【2007/05/18 中國時報】
【葉蔓】
兒子是同性戀,作媽媽的不能接受,覺得對不起列祖列宗,但作爸爸的可不這麼想……
前些陣子,與我已有多年交情的男性好友終於向家人坦承他的感情及性取向,「出櫃」成功。約莫十年前,這位好友曾向我徵詢是否應向家人坦承?我因深感社會對同性戀的歧見頗深,加上印象中好友父親屬於傳統派,深怕好友一旦坦承,會引起家庭革命,屢次勸他打消念頭。萬萬沒想到十年後的今天,好友終於一吐長年來的心結。
由於多年來他一直未交女友,反而和男性友人的關係較為親密,有一天他的母親終於難忍心中疑惑,直接詢問他是否為同性戀者?他藉機坦然承認。母親聽到後淚如雨下,傳統的傳宗接代觀念令她自責不已,認為是自身的錯誤才會造成兒子的異常。
反倒是形象向來傳統嚴肅的父親,得知消息後反過來安慰好友的母親,並且告訴她說:「兒子是同性戀不是妳的錯,我相信我們家的列祖列宗在天有靈會了解這個情況,他們不會怪妳的,我也不會。」這一番話從好友的口中轉述,一票好友無不跌破眼鏡,一方面替他感到歡喜,一方面對好友父親的寬宏感到欽佩與感動。
聽完好友的故事,不禁讓我想起前些時日我與先生及孩子舉家搬到以色列北部 Toval地區居住,認識了一對住在我們家對面的年長同性戀伴侶 Avi和 Patrick,他們結婚將近兩年,在婚姻的盟誓下成為一對名副其實的「夫妻」。一日和Avi閒聊中得知,在以色列的同性戀 者,若另一半在服役時不幸為國捐驅,國家會對其伴侶發放「喪偶撫卹金」,且一般同性戀者只要資格符合標準,皆具有向以色列社會局申請領養兒童之撫養權利。我們在以色列居住的社區內,就有一對撫養了三個孩子的女同性戀伴侶,社區內的居民不但不排斥她們,反而以愛與包容來看待這個家庭。
反觀台灣社會,雖說同性戀議題日益多見,許多公眾人物也願意在電視螢光幕前表態性取向,但是同性戀者在社會上仍未得到應有的尊重及社會福利制度,連去年台北市政府有意為同性戀伴侶定期舉辦公證婚禮,都會遭到一些政客以不堪的言語駁斥辱罵。
雖然我本身是位異性戀者,內心卻時常為同性戀者所受的不平等待遇抱屈。當我們驕傲地為台灣出生的國際知名導演李安的《斷背山》等電影登上國際舞台而喝采時,我們是否能真心地接納同性戀者,用愛與包容,創造一個愛無界線的大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