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有「異性戀受迫害妄想症」?【2012/06/28 立報】

劉育豪

休業式前3天,原本就要開心迎接暑假,豈料,陳復〈我們能這樣教「性別」嗎?〉一文見諸6月26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名人觀點」(經友人查證,陳復為筆名,非「台大生命教育中心」教師),讓筆者去年7、8月奮戰於教育部性平課綱/補充教材公聽會上的痛苦回憶忽忽湧現。莫非,此事已成一年一會的恐怖輪迴?

〈我〉文當中有許多謬誤,諸如「同性密友期」、「實施同志教育會讓孩子變成同志」等論述,完全重複一年多來,某些宗教團體所堅執的反對理由,了無新意,先前已見許多反駁,此不再贅述。筆者想指出的是,讀完〈我〉文,我們很難沒有這種感想:「異性戀受迫害妄想症」恐怕正是近來性平領域頻頻遭致反挫的主要力道來源。

〈我〉文認為性別平等教育在納入「尊重同性戀、多元性別與多元情慾」後,就成了「性別歧視教育」,歧視的不是我們以為的弱勢族群,反而是「異性戀、兩性關係與家庭價值」。這想法實在令人很難苟同。原來,性別現象中的主流vs.弱勢,不僅在現實層面上讓前者佔了便宜,竟然還在「想像」中誤以為後者有著通天本領,可以蹈前者的位,強壓於下?這樣的「賣乖」是想向誰示弱?這樣的示弱,充其量只是被迫害妄想症莫名發作,毫無依據可言。「陳復」誤用「歧視」一詞,其實盡顯性別弱勢者所受到的壓迫竟是如此導因為果,實教人不勝唏噓。

當年美國黑人爭取平權,白人或許也曾感到惴惴不安,但現今來看,白人可曾因為黑人獲得應有權利而喪失了任何既得利益?台灣的脈絡,以原住民/漢人的例子視之,亦有同樣的結論。甚至,黑人/原住民爭取而來的基本人權,是否仍嚴重不足,這都是可以公評的部分。

跳脫族群,以性別觀點看待,同志族群或多元性別者生活於台灣社會,整體權利仍遠少於主流異性戀。當今在性平教育中融入相關教育內容,也不過是讓國中小孩子在主流社會包山包海的異性戀氛圍中,多出一個管道去認識、理解性別弱勢,如此而已。難道,在課程中認識、理解黑人/原住民,會讓大家都成為他/她們嗎?同理可證,修習「認識同志」課程,絕與日後的性傾向認同完全無關。

再者,患有受迫害妄想症的異性戀者總是以為社會上「沒有多元性別」,但事實上,在筆者10餘年的教學資歷中,至少就曾親耳聽聞一名生理男性學生,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勇敢說出「我覺得我的心理也是女生」。他的分享,足以證明性別弱勢者的「性別經驗」一直都在,絕非哪些學者或基層教師可以「創造」出這樣的「市場」(更與所謂「學術奪權」完全無關!)。活生生的生命存在,不容所有人忽視。

該名男學生的性傾向為何,筆者未明問也不覺得該問,筆者只知道未來他可能將要走上辛苦的道路;畢竟,整體社會的友善態度不足,一個性別認同/氣質與多數人相異的學生,想要安穩過日,將有許多難關要過。身為師者,僅能做到以更加小心的公開談話,暗中默默保護這位學生,希望別讓其它同儕視他為異類,起而性別霸凌,釀致悲劇。當然,除了消極保護,師者更該積極導入教育,融入多元性別意識於正式課程中,進而營造出性別友善環境,讓教室裡所有成員的受教權都被照顧到。

陳文有段問話寫道:「尊重同性戀、多元性別與多元情慾,是否就意謂著對異性戀、兩性關係與家庭價值的解構?」筆者可以很肯定的回答:完全不會。反之,正因為有尊重,才能發展出一個更為性別友善的社會。而一切,就從性別教育開始做起,讓我們一起來好好教性別,好好認識性別。(國小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