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瘋魔不成活-歐巴馬打造同志烏托邦?【2012/05/23 聯合新聞網】

宋修傑

電影「霸王別姬」中飾演霸王的段小樓,兩度用「不瘋魔不成活」這句台詞,描述程蝶衣對於「虞姬」一角的執著。電影中的「不瘋魔不成活」,是一種若非全心投入,難以成就其功的毅力;是一種歷經浴火,得以重生的熱切。然國際社會裡,進行中的美國大選,也神似地出現了這般熱切的期待。日前,歐巴馬公開表態支持同志婚姻合法化以後,全國輿論、媒體與普羅大眾連番的激辯,猶如響板聲的催促,使得一場「入戲」的選戰,在全國蔓延開來。

同性婚姻在美國一直是爭論的話題,是傳統與潮流的路線之爭。爭論重點在於人權的底限要推至多遠?法律保障的範圍、界限在那裡的問題。由於同性婚姻涉及人性深層私密的敏感面,認真辯論起來,將程度上扭轉道德價值,是大到可以動搖國本的事,所以每到選舉,自然成了政治人物的工具。多數美國同志團體認為,這個議題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對於政治人物的宣示,寧願觀其行聽其言,冷眼看選舉過後。

「政治人物想的永遠都是選票,把焦點關注在國家經濟吧!」。美國同志人權作家Chris Geidner大聲疾呼說。

同志人權運動最早可以追溯至六○年代開始,中間牽涉範圍相當廣泛,可以從宗教、學術、心理、衛生等不同層面談討,看法相當分歧,至今也沒有具體的答案。今日的美國對於同性戀者的合法婚姻保障,大致上還是維持各州自行訂定的原則,聯邦既無統一的規範,當然更不是總統的職權。也就是說,這項宣示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歐巴馬即使在任內認真推動,也還有一條漫長的路要走。

明知是個無解的事兒,也看不出具體的政見。為什麼要挑此議題當作主要政見?同志人權對他有什麼重要?

歐巴馬,第一位民主黨非裔總統,這位不在美國大陸出生的黑白混血小孩,從小在異樣眼光下長大,如今他是第一位贊成同性婚姻的美國總統。他的崛起,本身就是人權奮鬥的一段過程。而訴求改革,一直是民主黨的核心價值,失去了改革能力,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所以不惜一切,歐巴馬都會與少數、弱勢族群站在一起,對抗舊習與陋規。如同當年金恩博士推動民權運動,歐巴馬試圖在歷史上找尋一個定位,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為選戰樹立主軸,建立標的。同志議題在此思維下,雀屏中選。

歐巴馬的決心到底有多堅定?全球都在關切。他是有計畫的、循序漸進的推動,還是虛應故事?

民眾對歐巴馬的質疑,不是沒有原因。他的前四年任期,被譏為「具最佳演說能力的總統」,有關同志人權的具體作為卻很少見。2009年,他簽署一紙行政命令,「有限度的」開放具有聯邦職員身分的同性伴侶,享有部分公職福利,當時便引發同志人權團體抗議,抨擊總統作秀。去年,五角大廈廢除了「禁止同志參軍」的人權法案,結束了軍中長達17年的「不問不說(Don’t Ask, Don’t Tell)」政策,歐巴馬在這項法案推動過程的態度,同樣被質疑為「極不情願」的。直到日前,副總統拜登一時收不住口,公開表態挺同志婚,歐巴馬才接著表示支持同性婚姻。

然而,此一事件發酵的過程有另一重要巧合。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霸凌同志同學的過往曝了光,迫使他只能選擇保守路線,從傳統、道德、家庭結構面來譴責歐巴馬。看似戰術正確,但是羅姆尼這條路線缺乏新意。在1990年,美國人接受同志的比例只有20%的年代,也許管用,現在民眾對同志的接受度已經大幅超過50%,情況已不同以往。共和黨的保守路線能操作的空間變得有限,引用聖經、學院派的一些說法,更容易淪入陳腔濫調,給對手攻擊改革不力的機會。反觀,歐巴馬選擇以跳脫社會規範的思維,挑戰傳統,不論道德允不允許,對或不對,已經成功創造了新聞性與話題性,達到吸睛的效果。

美國選民結構中,同志的比例大概在5%左右,這當然不包含未出櫃、未表態的中間選民,所以實際的比例應該會更高些,甚至可能達到10%。這個數字對選戰也許不致形成關鍵影響,但是一般同志的所得高於國民平均所得,許多同志在沒有養育家庭的壓力下,願意慷慨解囊,資助選戰。據瞭解,歐巴馬拋出支持同志婚姻後,已經累積了超過二千五百萬美元的政治獻金,這個數字還在持續增加,從務實面來看,為選戰開闢財源,似乎是另一項預期的收穫。

理想到實踐的過程中,充滿荊棘,有時是需要大破大立,來成就新的景象。歐巴馬鼓吹同志婚姻合法,成則名垂青史。反之,若提不出有利於同志的具體政見,終將招致企圖轉移「國際問題處理不力」、「國內就業率低落」等問題的批評,淪為消費同志族群的政客。

響板聲已奏起,歐巴馬準備粉墨登場。一齣「舞霸王弄虞姬」的劇碼,是唱得入戲,還是草草收場,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