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潔教育代替「全面式性教育」【2012/04/15 信望愛論壇】
美國兒科醫學會
美國兒科醫學會強烈贊同婚前貞潔教育,並建議所有學校系統以此代替「全面式性教育」。此立場是基於「公共衛生的初級防禦(primary prevention)原則──以避免危險取代降低危險」,並支持「追求健康的人權」。
就各方面而言,青少年性行為對兩性(特別是年輕女孩)以及整體社會皆有不利影響。十到十九歲的兒童與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感染性病(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 STI),因他們普遍擁有多位或較高危險的性伴侶,而且年輕女孩的子宮頸組織尚未發育成熟。美國疾病管制局(CDC)最近指出,在每年呈報的一千九百萬性病新病例中,有百分之五十是青少年與二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在新增的HIV病例中有百分之二十五未滿二十二歲。換言之,在性活躍的青少女中,每四人就有一位感染至少一種性病。
細菌引起的性病可能引發危及生命的骨盆發炎(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PID)和不孕。病毒引起的性病通常無法治癒,包括皰疹、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和HIV。皰疹患者終生為疼痛的復發所苦,未發作時也可能傳染給性伴侶,若經陰道生產傳染給新生兒,可能危及嬰孩性命。性活躍的年輕人與青少年九成身上帶有HPV病毒,儘管HPV病毒通常具自限性,某些高危險種株卻可能無法治癒並引發子宮頸癌,患者不但早逝,而且終生需辛苦仰賴昂貴的多種高毒性藥物。據CDC估計,性病每年耗費美國醫療體系高達一百五十三億美元。
青少年懷孕同樣不利於社會經濟,影響家庭、社區和整體社會。每年十三位中學女孩中就有一位懷孕,青少年懷孕會降低小媽媽接受教育與就職的機會、增加家庭陷入貧窮的可能,而且帶給孩子長遠的負面影響。舉例而言,青少年媽媽的孩子比較可能早產、體重過輕;健康不良;學習不良;逃家;被施暴或忽視;成長於無父的單親家庭。
性活躍的青少年即使沒有感染性病或懷孕,也很難免於情感上的傷害。大體上,八名青少年中就有一位受憂鬱之苦,自殺已升為青少年死因的第三名, 與性病罹患率同時上升。感染性病一直被視為青少年憂鬱的導因,但是近期研究發現青少年性行為本身即為自尊低落、重度憂鬱和自殺企圖的獨立危險因子(independent risk factor)。
研究指出,控制干擾因素(confounding factors)後,性活躍的女孩比性貞潔的女孩,在憂鬱症和自殺企圖上皆高出三倍;性活躍的男孩比性貞潔的男孩,憂鬱症高出兩倍,自殺企圖高出七倍。這不只是巧合。科學家現在知道性行為會使大腦釋放化學物質,使兩方建立感情連結。連結的破裂可能造成憂鬱,而且在未來更難與別人建立感情連結。
性行為的定義是接觸生殖器官,包括以手撫摸和以口部、陰道與肛門進行交合。雖然只有透過陰道性交才會懷孕,但以上行為都可能感染性病,也都能造成情感傷害。避免各種性行為才是青少年百分之百安全、有效避免懷孕、性病與情感創傷的方法。可惜近四十年來「中立的性教育」強調「安全的性」、保險套和避孕,顯然將我們的年輕人導向歧途。雖然貞潔教育的效果不易單獨評估,因為很難將之從媒體和文化環境的相對影響力中隔開。
然而,貞潔教育延緩初次性行為年齡的成果已在嚴謹的科學研究中證明;舉例來說,在最近評估的七個計劃中,有五個顯示性行為初發率有意義的(significant)降低(在其中兩個計劃中降低了一半)。期刊論文對以社區為基礎的貞潔計劃做了評估,結果顯示這些計劃有意義的減少青少年懷孕。根據2008年四月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的報告:「在十五個調查貞潔計劃的研究中,有十一個對延緩初次性行為有正面成果。」研究與評估學會(The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的評論指出:「貞潔計劃有意義的長期減少(significant long- term reductions)青少年性行為。」更不用說其餘數百項未經評估的施行中計劃。
因為協會支持貞潔為本的性教育,外界開始注意不同教育綱領在科學上的爭議。大部分的性教育課程可被歸入兩個分類,婚前守貞或是全面式性教育(或稱為「安全性教育」)。近來,貞潔教育被批為未教導關於保險套的重要健康知識;其實貞潔教育課程並不反對使用保險套,而是守貞排除了保險套的需要。貞潔教育課程並未忽視保險套在預防性病上的用處。相對來說,全面式性教育課程錯誤地強調保險套的功用,讓青少年以為保險套保證性行為的安全。事實上,自從2000年國家衛生研究所做了相關報告,就有很多相互矛盾的醫學文獻在探討保險套預防性病的功用,至今仍有許多未解的爭議。青少年應被告知保險套不能保證避孕或預防性病。
學會的立場是支持婚前守貞教育,而且不像其它教育綱領,學會也了解青少年腦部獨特的神經科學。青少年腦部的額葉皮質仍在發育中,對於情感的刺激無法持續作出一貫明智的決定來控制青少年的行為。研究員Jay Giedd等人發現,生理上,年輕人的腦部在大約二十五歲之前,無法做出完全成熟的決定。
因此,論到性教育,青少年必須被重複、明確的教導,如同警戒抽菸、毒品和酒精飲料的教育課程一樣。僅強調避孕方法不僅弱化了父母親的權柄和守貞信念的強度,也強化了被媒體無孔不入地滲透(卻是錯誤)的觀念──把性活躍描繪成不只是青少年,更是人人都熱衷的行為。青少年的腦部還無法處理這些混淆的觀念,家長和老師必須成為青少年的「代理額葉、解決問題的法寶」,並設立堅定不變的標準。青少年需要重複、明確而且持續不斷的指引。
許多家庭關心性教育,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家長,要深入了解孩童在學校所接受的教育內容。由美國性資訊與性教育聯合會(Sexuality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Council of the United States, SIECUS)草擬的「國家性教育指導綱要」極力強調從幼稚園開始實施「中立」的性教育。但根據這些綱要,五至八歲的孩童不只要認識人體模型各個部位的名稱,也要能定義性交和手淫。
總體來說,這些全面式教育計劃只強調「安全的性」,許多此類計劃也提供青少年附帶詳盡保險套示範的情色資訊。有些計劃則提議各種刺激性慾的觸碰(體外性交)不會造成懷孕;但如此卻仍可能感染性病,而且依據年齡及各州規定,某些觸碰的行為可能會觸犯法律。此類計劃會使未發生性行為的青少年打破兩性間自然的界線,甚至鼓勵性行為的嘗試。另外,許多計劃強調青少年不需家長同意即可取得避孕用品,甚至因此建議不須和父母討論這類議題。
減少家長的介入消除了一個對性行為最有效的威懾力量,也就是父母所設立的規矩。父母對婚前性行為的堅決反對,已有研究顯示可以延緩發生初次性行為的年齡。家長的榜樣和「宗教虔誠」也有類似的保護效果。由虔誠實踐信仰、參與教會團體的雙親撫養的青少年,比較能夠守貞。成功的性教育需要家長參與,並鼓勵孩子進行敞開的溝通。
美國兒科醫學會也認為,家長應當關心目前政府對性教育的立場和經費分配。全面式教育獲得的經費比貞潔教育高出七至十二倍;然而,根據美國衛生福利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最近的報告,全面式教育用在青少年身上的時間根本比不上貞潔教育。
2004年,加州議員Henry Waxman在國會提出報告,批評貞潔教育課程的醫學根據。麥瑟麥迪卡研究(Mathematica Study)也提出類似的批評。不過在2007年,美國衛生福利部使用與Waxman議員、麥瑟麥迪卡研究一樣的方法,對全面式性教育計劃進行大規模評估,結果發現該計劃並沒有更好的醫學根據。此評估也發現全面式教育根本不全面,討論「安全的性」的份量遠多出討論守貞的七倍,有些計劃更是省略不提守貞。沒有一個計劃仔細區別減少和消除性行為危險之間的差異,幾乎每個計劃都沒有論及早年性行為造成的情感創傷後果。雖然有些全面式教育計劃在減少「未保護」的性行為上小有成就(九個計劃中的七個),在延緩初次性行為上也有微幅成效(八個計劃中的兩個),但這些影響力都無法持續超過六個月。
根據2004年的左格比民調(Zogby Poll),百分之九十的成人和青少年贊成美國兒科學會的立場,也就是青少年需要堅定的貞潔教育。婚前守貞的教育計劃不僅能延緩性行為,更幫助青少年建立正面的人格特質、訂立長期目標,並發展健康的情感關係。此類計劃提升堅固婚姻與家庭的可能性,而這兩者是延續、堅固國家的最必要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