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配問題/尋出路 「剩女」不只要補助【2012/03/23 聯合報】

曹淑芬/教(台北市)

看到立委張曉風為台灣未婚女性請命,並希望政府能補助「剩女」,讓愛台灣卻不被愛的女人,有一條出路。筆者認為,如果台灣男性的某些傳統觀念無法改善,短期內此現象亦不會改善。

一位朋友娶了一位外配,讓一干朋友不可思議;因為一位台大博士學歷又有正職、脾氣又好的男性,竟在迅雷不及掩耳下,從越南娶回才十六歲的女孩,很快的我們知道了原因,因為他認為一般的台灣女性,無法住在深山內隨侍他兩位年邁雙親。最讓我們吃驚的,因怕嫩妻到台灣「學壞」,所以只能讓妻子待在家伺候老人、照顧孩子完全不能外出,連電視都不可看,更別提對外的通聯。這就是筆者常聽到娶外配男人的心聲,因為「很乖」又耐勞,而且一旦無法生育或任何不滿意,還可「退、換貨」。

看過張曼娟「誰來與我相愛」,就能明白台灣高齡未婚女性的心聲,文中張曼娟自稱身高太高,學歷也高,還是一個暴露別人與自己隱私的女作家,所以嚇壞了男人。

相對於前面娶外配的男性需求,再看看新一代女性思想自主及經濟獨立,就能了解為何「供與需」的鴻溝為何如此大,也能了解這可能不是政府的補助可解決的。

一位大學生告訴筆者,他的媽媽從小教他煮菜並打理家務,因為這個有遠見的醫生娘媽媽說,如果你現在不學習,將來會娶不到老婆,就算娶到如果像傳統一樣沙豬觀念,完全無法協助太太的家務,也很容易被現代女性「拋棄」。也就是,性平的教育確實要從小在家庭及學校好好實施,在張曼娟文中也可清楚看到,目前女性所渴望的是,一位體貼、互助、責任共攤、懂生活情趣的伴侶,因為現代的女性很少再甘於完全工具型及犧牲的角色。

與其請政府補助,不如多辦講座、婚前輔導、性平論壇,讓兩性從心靈中覺醒,察覺彼此需要,並清楚婚後要面對的現實課題,進而攜手合作共組家庭,讓本只有單翅的男女天使,成為完整一對並展翅翱翔於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