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聯盟與馬偕醫院【2011/05/21 蘋果日報】
王卓脩
最近在台灣的性別人權運動上,有兩件非常重要的事件發生。首先是有特定宗教背景的個人與團體所組成的「真愛聯盟」以值得商榷的方式發動連署來造成聲勢、並曲解教育部所提供教材內容以引發教師與家長恐慌,試圖阻止教育部將多元性別友善校園教育帶進全國中小學。另外還有同樣具宗教背景的馬偕醫院去年違法解僱一位跨性別員工,經該員工向台北市勞工局提起申訴,最近被台北市性別工作平等會裁定違反性別工作平等法第十一條第一項性別歧視之規定,而遭台北市政府開罰處分。這兩個表面上不很相關的事件,其實有著共同的根源,稍微釐清之後,可以發現有幾個重要軸線的思考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首先,職場環境的不友善來自於人的不友善,人的不友善則來自於沒有從學校中學到對人(尤其是跟自己不同、不順服於大多數人所持價值觀的人)友善的態度。學校之所以沒能培養出懂得對人友善的學生,在於教育環境(對弱勢者、少數者)的不友善。而教育環境的不友善,則來自於老師與家長們沒有尊重多元文化(含性別)與弱勢少數的理念。換句話說,性別友善空間與尊重多元性別的教育原本就應該先從老師與家長們做起,教育部的規劃與用心是值得肯定的,但部分的教師與家長卻發起來抵制,這就顯得非常突兀。
自我反省知識盲點
其次,多元性別與性別友善空間的相關議題,其社會意涵遠超過生理醫學的理解。許多有醫學背景的政治人物常假借其醫學專業任意評論婦女與LGBT(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等相關議題,但其評論內容卻荒腔走板(例如前立法委員侯水盛的「同志亡國論」)。另外馬偕醫院之醫學專業也無助於其妥善處理跨性別員工對於友善職場環境之需求,台北市政府在給馬偕醫院的裁處書中更明確指出馬偕在這方面的經驗與資訊之不足。這些例證在在都顯示出醫學專業人士常有的知識盲點,值得這些常被認為、也經常自視為是社會菁英中之菁英的醫學專業人士來自我反省。
最後,宗教界一些教義狹隘的教派常用自以為是的善意來詮釋別人的需求,並假借神的名義強加其教派之狹隘價值觀給一般人,但結果卻只讓受其關注的人感到被壓迫、被傷害。「真愛聯盟」這次對性別平等教育的反動,或是馬偕醫院的宗教背景無助於協助創造一個性別友善的職場環境,都是最好的例子。
前述「真愛聯盟」與馬偕醫院的兩個事件,代表性別人權在國內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友善環境的塑造有賴於包容多元的心,對LGBT權益反挫的聲音也是這多元樣貌的一部分,國內性別人權運動社群對於這樣的聲音需要去理解、並用更大的耐心來面對,只有理性言說才是最好的社會教育與運動策略。
作者為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