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話題的「潛規則」【2010/08/31 聯合報】

電影「唐山大地震」裡有一撕裂心肝的故事主線,做母親的在救兒子還是救女兒之間只能選擇其一。有人批評導演馮小剛設計了重男輕女的情節,他自己倒不諱言社會實況如此,他說自己的姐姐長年任勞任怨照顧母親,但母親眼裡的心肝寶貝就是他這個兒子。

偏差的觀念足以殺人,而這種「殺人」的情節,今日台灣竟亦還在上演。衛生署公布資料,台灣男、女嬰比例失衡的情況繼續惡化,多半是在篩檢胎兒性別的階段就「處理」出這樣的趨勢。

全世界推動性別平權運動,一直存在著「消失的女嬰」這個悲慘話題。一般人的想像裡,大約是在極度性別歧視的落後國家如印度,或是嚴厲實施一胎化的極權國家如中國,才有這種事。但台灣男女嬰比例失衡的狀況,竟然高居全球第九名,如此「名列前茅」,然則台灣的文明程度不能說令人驕傲吧?

公開宣稱「包生男」的相關人等,可能不認為處理胚胎和「殺人」有何關聯。但從另個角度看,「唐山大地震」裡那個母親,尚且是在逼不得已之下的被迫選擇;而「包生男」的想法和做法,乃是自由意志之下的主動取捨。媒體的八卦話題討論中,三不五時津津樂道,女星嫁入豪門要等生出兒子才能「地位鞏固」,說者和聽者都把這種「潛規則」視為當然吧?

台灣不管造就出幾個呂秀蓮或者蔡英文,只要「消失的女嬰」現象存在一天,就證明這裡殘存著某種頑劣的「舊文化」有待徹底淘汰。二十一世紀還在談此話題,實在令人心酸。推動平等人權,台灣還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