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同志愛滋恐重畫等號【2007/04/16 明報】

明報記者 陳佩儀

同性戀等於愛滋病?這是80年代不少港人初聞愛滋、驚恐下的偏見。但當今天衛生署多次警告不安全「男男性接觸」,將會令本港愛滋病毒感染風險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峰」時,這個本已褪色的偏見,又再若隱若現。站在前線每天面對面接觸、治療愛滋病毒感染者超過 13年的衛生署顧問醫生黃加慶也承認,「有些(男同志)組織,確實覺得被講得太多!」

黃加慶近年見到經由性接觸感染的愛滋病個案,2005年起重現以男男性接觸佔大部分的現象。男同志社群於2005年的帶病毒率高達2.5%,遠較任何高危群如性服務者和使用針筒吸毒者的0.3%和0.1%高。黃加慶不諱言,近年年輕男同志染愛滋比例增多,「似乎已有少少年輕化,20至29歲的新增感染者,較以前多」。

◆治療 13年 醫生盼勿邊緣化同志

在不能否認的數據前,擔當愛滋病防控及治療的衛生署,要問的是「為何會這樣?」黃加慶是負責找答案的一員。2001年開始,他們開始在衛生署愛滋病綜合治療中心,為感染愛滋病毒的新症,進行較深入的調查。

衛生署最新的研究顯示,2001至2004年分析的492宗個案中,最少有12%屬於新近感染,即在過去12個月內染到病毒。擁專上學歷、專業人士、透過男男性行為感染者,屬於新近感染個案的風險,更較非有關類別人士分別高出2.93倍、0.54倍和1.23倍。

黃加慶補充,2005年上述3項風險因素的影響更為明顯,屬於新近感染個案機率分別高4.89倍、2.06倍和1.93倍。這些數據說明什麼呢?「不是高教育水平,便是低風險,任何階層也要做!」黃說。

黃加慶形容,「男男性行為社群,風險的確是高了!」風險更已「響警號」。他解釋,以往本港各高危族群,帶愛滋病毒的比率也低於1%,但 2005年男男性行為者的血清調查顯示,他們的帶病毒率高達2.5%,病毒多了,加上不安全性行為(見另稿),風險自然大增。

同性戀者不像吸毒者和性工作者,有「聚集點」讓醫護人員作預防愛滋病的介入輔導;黃加慶承認這增加了工作難度,但不等於束手無策。由於男男性行為者其中一個結交伴侶的地方是網上世界,今年愛滋病信託基金撥款支持的其一指定工作範圍,便針對網上介入輔導。

「講得太多」是好事還是壞事?黃加慶說,要關注,但不要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