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80後”人群的婚姻觀?【2007/05/15 新華網廣東頻道】
新華網廣州5月15日電(鄧丹丹)
有人說,和「60後」、「70後」相比,大多是獨生子女的「80後」人群少了許多生活的歷練,他們享受著更優越的生活環境、教育狀況,有著更多可以自己支配的收入,但顯得「自負」,還有點「玩世不恭」。據《汕頭都市報》報道,轉眼間,曾經的「小屁孩」不知不覺中已進入了婚嫁年齡,「網戀」、「一夜情」、「試婚族」、「閃婚閃離族」、「未婚爸媽」……「80後」人群正帶著全新的婚姻價值觀、家庭觀步入婚姻和家庭,他們能否獨立扛起社會主流的大旗?什麼才是「80後」的幸福婚姻生活?本期侃吧邀請了社會學專家、心理諮詢師、普通市民等,共同探討這個話題。希望通過討論,引發「80後」人群的思考,正確定位價值觀、世界觀、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劉海鷗(博士、汕大社科部副教授):不能輕言他們為「垮掉的一代」
應該承認,當下有些年輕人對於婚姻確實是持著「無所謂」、「玩兒」的態度,且不論這些年輕人內心真正想法是什麼,這種現象是與整個社會大環境、大背景相關的。
「80後」人群是在改革開放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可以說是處在浪潮尖兒上,受其影響最深。這類人群思想活躍,更具開拓、創新精神,敢作敢為,有較強的個人意識,在對待婚姻和家庭方面更能產生自己獨特的見解,法律觀念強化,獨立意識強化。另一方面,開放的環境同時也帶來了「商品化」,也就是說將經濟生活領域的東西滲透進了婚姻家庭生活,比如說將物質擺在婚戀的首要位置等。此外,電視、報紙、網路等各種媒體讓社會邁向資訊時代,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輕人很快便吸收來自四面八方的資訊,「網戀」、「同性戀」、「一夜情」……各種新名詞不斷湧現,有的資訊難免包含「心理暗示」,理解偏差便成了不良「榜樣」,這也給婚姻家庭帶來了不穩定因素,同樣也給社會帶來了不穩定因素。
有人說「80後」人群是「垮掉的一代」,其實這種判斷為時過早。無論「60後」、「70後」還是「80後」,每一代生活成長的背景都不相同,他們都受當時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都不可避免地經歷過「偏離」,但總會慢慢「回歸」的,這是社會自然規律。畢竟「80後」人群只是處於成長期,目前尚未成為社會的主流,但可以看到,他們中的部分人已經在各自的領域幹得很出色,他們也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婚姻和幸福。我們相信,只要社會責任意識還存在,「80後」同樣可以挑「大梁」,「一代勝過一代」是大趨勢。
◆陳智雄(國家心理諮詢師):「成人---成人」模式締造美滿婚姻
在我所接觸到的「80後」心理問題中,「自我中心主義」是出現最多的,它已成為「80後」健康婚姻家庭關係中最大的絆腳石。只要這種思維方式沒有改善,無論是多少次的「閃婚閃離」都解決不了問題,而且「閃」得越多,對婚姻的信任度也會變得越低。
這方面的求助者往往覺得難以忍受對方。其實,在這些人的身上,「自我中心主義」早已存在,只是之前家庭成員對他們的寵愛與忍讓過多,讓他們沒有感到太多壓力和不適,而一旦自己組織家庭,這裡面的問題就很容易被一件件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引發出來。
有心理學家把婚姻中的夫妻生活分為幾種模式,其中「兒童---兒童」模式是婚姻中最不穩定的夫妻生活模式,「80後」的婚姻問題恰恰與這種模式有關。這個模式的特點是雙方都扮演兒童角色,都希望對方照顧自己,做什麼事情都以滿足自己的快樂為主為先,有些處於這種模式的人還會過度依賴對方。由於他們以「自我」的心態來過夫妻生活,沒能做到夫妻之間的相互包容、相互理解,所以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和衝突是難免的,但是他們傾向於把責任推向對方,這就是這些婚姻解體的主要原因。
比較健康的夫妻生活模式是「成人---成人」模式。他們具有對夫妻關係及家庭負責任的態度,並且會重視維護和發展彼此的情感,但又不過分依賴,只要我們仔細觀察,「模範夫妻」們就具有這樣的特徵。
配偶的選擇是足以影響一生的重要課題。一些「80後」在選擇對像時,過分看重物質,這是造成婚姻生活沒有幸福感的重要原因。其實,性格、自我價值觀、世界觀是考慮結婚對像最重要的因素,這些方面的契合才是締造健康美滿婚姻的基礎。
◆林子琪(服裝店經營者):時尚外表下我們有傳統的心
我和老公是去年結的婚,我們倆都屬於「80後」人群。我們都是外表很「時尚」的那種人,比較注重穿著打扮,喜歡享受生活,關注周圍時尚的東西,偶爾也去泡泡吧。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我們在婚姻和家庭觀念上卻是很傳統的,比如說我們是經過親人介紹相親認識的,兩人情投意合便果斷地結了婚,婚後就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所以說,將「對待婚姻家庭玩世不恭」的帽子戴在「80後」的頭上有些太武斷了,我周圍也有不少像和我們一樣的朋友。我和老公認為,促使我們結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雙方愛情力量占40%,來自父母方面的壓力占30%,來自社會傳統觀念影響占20%,自我發展的需要占10%,我想這種分析還算比較理性吧!很多人不理解我為什麼樂意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其實我的想法很簡單,我是一個喜歡熱鬧的人,二人世界固然自在,但大家庭的溫暖更加溫馨。儘管一開始和他們相處是不如和自己的親生父母自然,但每當有個頭疼腦熱的有親人在身旁噓寒問暖,心裡都會覺得暖暖的,感覺身邊多些親人就多了份安全感。
另外,對於現在「流行」的「網戀」、「閃婚閃離」以及「未婚父母」等現象,我覺得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自己絕對不會參與其中。我認為,個人的發展首先要有一個穩定的家庭作基礎,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輕易談離婚,畢竟婚姻意味著兩個人的責任,這種責任不僅僅是對愛人,更是對孩子和整個家庭的。
◆陳曉凡(自由職業者):沒有「婚姻」的婚姻讓我更自在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也有一個疼愛我們的「老公」,但從嚴格意義上講,我卻是未婚媽媽。因為我和孩子們的父親並沒有打結婚證,只是簡單地辦了個傳統意義上的婚禮。我和「老公」可以稱上是青梅竹馬,但我們的感情並沒有得到雙方家長的祝福,他們都不大同意這樁婚事,在我們兩人的再三堅持下才勉強走在了一起。我和「老公」沒有去打結婚證,我們認為,只要我們感情好,一紙證書算得了什麼。
「老公」的家庭氣氛比較傳統,婆婆是一家之主,我很想和「老公」搬出去單獨過日子,但家裡一直不接受。我的「婚後」生活在「柴米油鹽」中不知不覺度過,一雙兒女也相繼呱呱墜地,由於我和「老公」沒有領結婚證,他們都沒有辦理戶口。我和「老公」的感情還不錯,但我就是受不了那種大家庭的束縛,反覆較勁後我毅然帶著兩個孩子單獨搬出來住。在父親支助下,我開始努力工作創業,我的收入已足夠撫養兩個孩子,也可以讓自己過上比較優越的生活。孩子的爸爸迫於家庭壓力留在家中,但他隔三差五地都會來看望孩子們和我,儘管我們這種關係在外人看來有些「奇怪」,但我卻感覺很輕鬆、很自在!
再過兩年孩子們就到上學年紀了,戶口問題必須解決,沒準兒我會為了孩子們的戶口去辦結婚證,但目前我並不想改變現狀!
◆葉濤(廣告設計師):「80後」觀念並非「80後」人群所獨有
對於婚姻和家庭的幸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標準,這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所謂的幸福的權力。我出生於70年代初,在我看來「80後」的很多觀念其實並不是他們這類人的專屬,它們存在於任何一個年齡段人群的身上,只是由於年齡不同,所體現出來的形式不同罷了。
客觀地講,「網戀」、「一夜情」、「離婚」並不只是「80後」人群中才存在,離婚率升高也不僅僅是「80後」的「功勞」。「70後」、「60後」人群照樣也面臨新舊倫理觀念的衝突問題。比如像幾十年前,離婚是件讓人很忌諱的事,就算夫妻再怎麼不合,也要「撐」個「白頭偕老」,但如今即使是頭髮花白的老夫妻去辦理離婚手續也不見得有多稀奇。有人說「80後」的年輕人沒有責任心,拿婚姻當兒戲,不為家庭和後代著想,其實,如果夫妻兩人在磕磕碰碰中勉強湊在一起過日子對孩子也同樣會造成傷害;而這種想法也並非只存在於「80後」的人群,跟我年紀相仿的人當中也有不少人贊同這種觀點。
我認為,一種社會現象出現時,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置身事外,都應該進行反省,畢竟社會並不會因為一部分人的個別行為而發生根本變化,每個人都有可能是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