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兒身女兒心 他立志變身完美女人 【2008/07/25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系校園特約記者王景新/台北報導】
劉同學今年21歲,小時候開始偷穿媽媽的高跟鞋,國小二年級因為喜歡男同學而發現自己具有女性傾向。一頭棕色波浪長捲髮、合宜的妝彩與柔細聲音,配上一身洋裝短裙網襪與高跟鞋;除了突出的喉結,實在讓人難以想像眼前人是男兒身。目前以女裝示人的他,未來更要到國外進行手術徹底的變成「她」。
劉同學打扮得極為標緻,與一般女性無異。(王景新/攝影)
為了與同樣男兒身女兒心的朋友們能有更多交流,劉同學還在「第三性女神進化」網站張貼變裝照片,也交換心得。雖然現在是所謂的「第三性」,只吃女性賀爾蒙,但他長程目標是要進行喉結磨平與隆胸手術,更要到泰國進行變性手術,從頭到腳變身自信女人。
劉同學說:「我從小就是在歧視的眼光中長大的,我不知道要怎麼跟男同學對話。」因為自小就跟姊姊妹妹們要好,言談舉止又女性化,因此總遭受男同學排擠貼上「娘娘腔」、「人妖」等標籤。
在爸媽與兩個姊姊眼中,劉同學是家中的「怪咖」更是恥辱,除了總是耳提面命要他「改邪歸正」,媽媽更三番兩次把他趕出家門。「最慘的有一個多月都住在同志三溫暖,還好有一位中年男子好心供應三餐。」他現在已在外賃居一年餘,從事按摩業。「等我變性後,希望爸媽能接受我是他們的女兒」。
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教授何春蕤認為,自身男女性別認同,本來就是一個值得挑戰的分野,也在過去十幾年中遭受社運的持續挑戰而逐步鬆動;不過天天承受嘲弄排擠的性別多樣化主體比比皆是。
何春蕤說,只有當「兩性平等」的思考進一步轉化成「性別平等」的思考和政策時,所謂第三性或「性別多樣化」方能逐步享有友善的社會空間。但是目前社會的基本設施和分類都還是以兩性為框架,在家庭、教育、兵役、就業、日常生活等等基本的社會實踐中,對於性別都還是擁抱兩性的嚴格區分,這也造成性別多樣化的主體極大的不便和不安。
何春蕤認為,個人要如何選擇面對自身的性別多樣化,這是個人的自主權,不必他人置喙。社會要做的,是提供最友善完備的支持和措施,落實這樣的自主權。
至於劉同學的願望,則是因目前變性手術沒有健保給付,粗估整套手術約要花去五、六十萬新台幣。「不管要付出多大代價,我都會向韓國變性藝人河莉秀看齊,完成當女人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