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選基因 易致道德爭議 【2008/06/30 自由時報】
〔記者王昶閔、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即俗稱的「訂製寶寶」,過去一年半以來,台大醫院已進行八例,其中三例成功懷孕,一例篩選海洋性貧血基因的女嬰,已在今年一月底出生,是台灣首例訂製寶寶,她在胚胎時即與罹患重度海洋性貧血的哥哥進行組織配對,四月中完成臍帶血移植,讓哥哥擺脫終身輸血的命運。
台大基因醫學部醫師蘇怡寧表示,這八例受術個案都是為排除重大的遺傳性罕見疾病,包括馬凡氏症、重度海洋性貧血、血友病、肌肉萎縮症等,但台大至今尚未接獲帶乳癌等其他致病基因的家族案例。
他表示,這項治療的過程辛苦、所費不貲,準確度八成五到九成,並非萬無一失,此外,所引發的倫理爭議,對整個社會更具有重大影響。
包括胚胎是否有人權?何種缺陷才嚴重到必須被捨棄?誰有權利決定?如果毫無限制,在追求完美的迷思下,恐怕連色盲、近視等基因,都沒有到這世上的權利。
人都有基因缺陷 未必發病
蘇怡寧說,每個人都會有基因缺陷,但多數基因缺陷,並不一定致病。相對於重大罕見疾病,乳癌基因篩選爭議較大,因為帶因者並非百分百會發病,成年後發病時,可能有新治療科技。
目前胚胎篩選可以檢出BRCA1、BRCA2兩種乳癌基因,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也說,台灣乳癌基因帶因者的罹癌風險目前仍不明確。「哪些基因該做?哪些不該做?沒有人賦予醫師權利做決定。」蘇怡寧表示,雖然衛生署已有研究計畫試圖訂定倫理準則,供臨床醫師參考,但即使在國外,這些準則沒有強制力,「也不可能有強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