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與法制時報:女性鮮活的肉體不是“淫穢物品” 【2008/04/17 中國新聞社】

  浙江衢州市龍游法院近日判決:某少婦利用互聯網絡進行裸體聊天,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緩刑一年,並處罰金5000元。(4月3日法制日報)

  此案在公訴階段曾為如何定性產生爭論:有人認為裸體聊天構成傳播淫穢物品罪;有人認為構成聚眾淫亂罪;還有人認為構成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當然,也有人認為屬於社會風氣問題,不構成犯罪。法院最終選擇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是因為這個少婦在裸體網絡聊天中,收取了聊天對象的2.4萬元。這樣,少婦鮮活的肉體就被司法機關認定為“淫穢物品”。

  按照罪刑法定原則,筆者認為,少婦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她的行為是一種通信行為。在通信過程中,展示自己的肉體,並以此獲得經濟利益,並非傳播淫穢物品。淫穢物品是一種獨立于主體存在的客觀事物。而肢體語言、鮮活的肉體在法律上不能被解釋為“物品”。如果把肉體物品化,那麼,就有可能擴大刑法中有關“物品”的範圍,從而違背立法宗旨。

  重要的是,刑法是憲法之下的法律,而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保護公民的通信秘密和通信自由。換句話說,為了保護公民的通信秘密和通訊自由,不允許司法機關將一對一的通信行為,看作是一種犯罪行為。在本案中某“觀眾”在獲得觀賞機會之後,向司法機關舉報,其行為非常可疑。如果屬於付費通信聊天,那麼,可以認定其事先知道通信的內容;如果是辦案人員假扮“觀眾”,進入私人通信領域,誘使被告人進行裸體聊天,那麼,涉嫌陷阱取証,證據的來源不合法。

  在世界許多國家的刑法中,雖然打擊賣淫嫖娼活動,但對利用網絡從事色情交易總是採取一種非常謹慎的態度。原因非常簡單,網絡服務具有多重屬性,其中既有私人通信服務,也有公告服務。如果借助于網絡從事私人之間的通信活動,那麼,司法機關就不能貿然介入。因為這樣做可能會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但如果在網絡上開闢公共聊天空間,聚眾從事色情交易,那麼,其行為就構成聚眾淫亂。在本案中當事人只是利用互聯網絡通信技術,進行私人通信,雖然在通信的過程中夾雜著色情的內容。

  在筆者看來,個人之間的通信內容非常豐富,如果授權司法機關審查個人通信的內容,那麼就會妨礙公民的通信自由,這在現代文明國家是絕對不允許的。一些發達國家為了打擊恐怖主義,曾經授權司法機關對公民的個人通信實施監控,但是,監控機關的行為必須得到司法機關的認可,或者總統授權機構的批准,監控的目的不是為了打擊色情活動,而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換句話說,公民之間的私人通信只有在侵犯國家利益的情況下,才應受到司法機關的追究。

  這種依據個人舉報而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做法,不僅容易出現栽贓陷害、公報私仇的結果,而且極大地壓縮了公民的通信空間。在公民的私人通信領地,任何人都不得擅自闖入。我國刑法之所以規定傳播淫穢物品罪,目的還是為了打擊公開製作、複制、出版、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的行為,是為了淨化市場環境。如果對私人通信採取監控措施,那麼,就擴大了刑法的適用範圍,在司法實踐中難免會出現誘導性犯罪活動。(喬新生) 【編輯:朱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