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要死,卻是活著的【2007/07/31 基督日報】
聖經說:「為義受逼迫的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5:10)在第一世紀初期,基督徒因傳耶穌基督復活升天而受到殘酷逼迫。
相比起那時代及現今世界各地如北韓、中東地區、東南亞、中國等地區,香港享受著一流的宗教自由,在香港基督徒口中的「逼迫」一般指信仰不為父母諒解、或其宗教信仰被外面人恥笑等,像使徒保羅所說:「與罪惡相爭,還沒有到流血的地步」
然而鮮有基督徒積極正視新一浪的「逼迫」。「明湧的」有衝著教會而來的電影《達文西密碼》、早前的的《聖經》送檢事件,近期的明光社遭遇的現代式逼迫較為明顯,因捍衛道德而成為「戰靶」,甚至連賣旗義工也受到反對者的騷擾。
除這些以外,真理及道德責任的聲音往往比反道德的聲音更難「見報」。斌仔「我要安樂死」的宣言一出馬上成各大頭條,令教會「熱愛生命」的呼籲難以匹敵;肛交案中同性戀者以「性傾向歧視」為「皇牌」,即使在公眾場所進行性行為竟然也可以避開檢控。這些例子多不勝數,電影「斷背山」、性傾向歧視立法、賭波合法化等,教會不斷出戰,但仍未取得有利位置。這些後現代、多元主義等思潮的「暗湧」雖不是衝著教會而來,但為怕社會風氣及道德水平不斷滑落,教會每每出面為道德辯護,最後卻變成無謂的爭辯,往往以教會被冠上「衞道之士」的名字,步步後退為結束。
面對巨人歌利亞,大衞說:「你來攻擊我,是靠刀槍和銅戟;我來攻擊你,是著萬軍之神的名。」「又使這眾人知道耶和華使人得勝,不是用刀用槍,因為爭戰的勝敗全在乎耶和華。」同樣教會要確信,面對新世代的風氣,令我們得勝的不是靠喉舌,而是靠著神的真理和應许。
不能混淆的是,教會捍衞道德倫理並非為保住世俗傳統或社會秩序,而因這是神創造的法。神在創造時,將能分辨是非及道德的心放在人裡面,為的是保護人不走犯罪滅亡的路。雖然有一小撮人不惜一切破壞現有的道德機制,社會的道德水平亦每況越下,但人心仍是神所創造,人的靈魂嚮往公義聖潔的國度,正像以利亞的日子,以利亞向神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毁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似乎絕望無人信靠真神時,耶和華對他說:「但我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王 上19:14-18)
初期教會使徒個個手無寸鐵,面對逼迫及死亡只能將一切交託。似乎不能做什麼,他們的犧牲卻成為兩千年來教會的基礎;對敵人無條件寬恕的愛似乎無力,卻震撼人心。正如哥林多後書所說:「似乎不為人所知,卻是人所共知的;似乎要死,卻是活著的;似乎受責罰,卻是不至喪命的;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似乎貧窮,卻是叫许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教會只要緊守神的道,無懼各種有形無形的逼迫,必然得勝。
本周三在阿富汗被塔利班遭槍殺的南韓青年牧師被殺那天剛好是他的生日,兩天後他的遺孀\\對記者說,她跟女兒說,父親收到神的一份大禮物,並且回到天家裡。當我們遭受逼迫時,不單要看到表面的屈辱,更要看到背後的榮耀。地上有所失去的,在天上必有「大禮物」等待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