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惠容:婦運變溫柔了 扭轉結構之惡【2012/07/14 聯合晚報】
紀惠容(勵馨基金會執行長)/記者劉開元/整理
解嚴前後,婦女運動的變化之大,超乎我的想像。解嚴前,記憶中較重大的婦女社會運動,是搶救華西街雛妓運動,當時婦女團體費盡力氣,能動員一、兩百人參加就很不錯了,街頭運動也訴諸激情為主。當年的婦女團體也不多,早期的婦運只能用辦雜誌、讀書會的方式推廣訴求。
但解嚴後,婦運的空間變得寬廣,婦運團體增加,組織也逐漸健全,台灣女性展現驚人的自覺和集結,我們除了在街頭抗爭,更大舉投入公共政策和法令修訂,推動婦女福利和權益。
例如「婦女新知」投入民法親屬篇的修訂,推動夫妻財產制、子女可從母性等修法。勵馨基金會、婦女救援基金會及現代婦女基金會等團體,則大舉推動終止性暴力、家暴及性別公義等工作,兒童及青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家庭暴力防治法,也在多個婦女團體齊心推動下立法。
走過25年,婦運行動也明顯轉型,從街頭走向社區,從激情轉成溫柔。我們讓婦權的理念扎根,即便上街頭,也有不同的舉辦型式,如行動劇、慢跑、嘉年華。社運可以歡樂、可以溫和,但不一定無效。
展望未來,許多婦女團體已經開始思考轉型,近年推動的婦運主題和往年有很大差異。我認為,未來婦運要長遠發展,有幾個主題值得思考,一是要與世界連結接軌,在全球化趨勢下,許多婦運主題都有國際共同性,如人口販運、婦女安置等。
第二是婦女救援工作,要從個案輔導走向empowerment,這個字可以解釋為活力化,我個人則解釋是「充權」,也就是不再將婦女認為是弱勢,而是積極輔導、鼓勵她們站出來為自己發聲、為自己找出路。
第三是要朝改變社會結構著手。因為婦團研究,許多不幸的婦女事件,都反映了「社會結構之惡」,比如「卡債」就是社會結構之惡,類似這樣的問題,更待婦女團體去推動剷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