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少女資深以後:我們非常需要教性別【2012/07/03 立報】

崔妮

上週三一大早,就看見朋友們在網路上轉貼中國時報的投書「我們能這樣教性別嗎?」;就在當天,我發現低年級孩子「喇舌」說不停。跟孩子談過,有人以為是抓男生小雞雞或抓女生胸部的意思,都是誤解。我跟他們說明那是接吻的意思,但比較不好聽,希望他們不要常常說,等我解釋完,小朋友恍然大悟,這個詞好像也沒那麼有趣了。

對於一個在機構內照顧兒童的社工員來說,我不知道孩子在父母面前是否會嘲笑、辱罵、有樣學樣說別人是娘娘腔、同性戀、破麻。或許孩子會因為了解父母的界線,不在父母面前說這些話,但是,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孩子們可能拿著這些不一定了解涵義的話,對著同學說同性戀、喇舌、A片裡面如何如何。至少在我的經驗中,每學期都會碰到與性別平等、多元性別、品格養成有關的人際、行為問題,高年級女生就曾在我面前直指另一個女同學是同性戀很噁心。

我不懂,為什麼會有大人認為小學生不會接觸到性,不會接觸到同性戀?即便不理解詞彙的意思,關於性、性別的詞彙早就存在生活裡了。家長沒聽孩子講過,不代表他們不曾接觸,沒有透過釐清或教育,偏見與歧視伴隨孩子長大,成為今天在媒體、網路、公聽會發表歧視言論的成人們。

在《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一書中,經過計算,僅有10%內容專講同志、多元性別,另外90%內容是各層面的性別議題,包含民俗中的性別不平等、破除生涯選擇的性別區隔(例:女生也可以學理工)、家務平等分工、尊重身體界線、多元文化家庭的認識與尊重(單親、外配、單身、隔代教養、原住民等等)、破除美貌迷思、反性騷擾與性侵害、情感能力的認知與建構、網路交友議題、避免關係霸凌與髒話等等。

這些內容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性別議題,提供老師們作為教學參考,老師可以評估自身能力選擇使用,這是尊重教育專業。但長期以來,無論以家長、生命教育、宗教、助人工作等反對立場者皆擴大解讀此參考教材的各項內容比重及性別教育進行方式,提供令人恐慌的訊息誤導社會大眾。

投書中,更令人莫名的是邏輯上的謬誤,若作者質疑性別教育是因學術霸權、創造市場需求,試問:過去學校教育當中可有「生命教育」?難道不是學術霸權與相關人推動課程或政策而創造出來的市場需求?但這需求是存在的、也是重要的,重視並發展生命教育相關內容是有意義的。同理,性別平等教育的發展脈絡也是如此,作者身為生命教育中心學術社群成員,竟忽略本身學科之所以能形成的社會脈絡,好意思這麼大方批判性別教育?搬石頭砸自己腳莫過如此。

(社工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