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同志父母不再流淚【2012/05/26 蘋果日報】
鄭智偉
痛失愛女的藝人朱慧珍於前天舉行記者會,以充滿愛與悲憫的情感中宣告其自殺的女兒為同志。在此代表台灣百萬名同志對朱慧珍女士說聲:「我們愛妳!」國外的社會工作相關研究中,無論是青少年或成年同志的自殺比例多高於異性戀者,但若將這結果誤讀為同志較有自殺傾向,就太簡化社會結構的壓迫與對同志的歧視了。
根據金賽博士於20世紀中期所作的研究,約有10%的男性及4%的女性為同性戀者;而美國於20世紀末期作的《全國青少年健康追蹤研究》顯示,7.3%的男性及5%的女性受同性吸引。而根據2000年台北市建國中學進行的全校不記名普查,在全數3492名有效回覆者中,認同自己為同性戀的有4.095%,認同自己為雙性戀的為7.245%,而表明不確定的則佔1.203%。
若以10%計算,全台2300萬人口裡約有230萬人為同志。儘管馬英九總統不斷宣示台灣是亞洲男女性別平等優等生,但在其施政4年中仍不見對同志人權與平等作出任何具體的措施,無論同志伴侶或婚姻法、反歧視法或人權基本法都付之闕如。
「同志」不僅指男同性戀,還有更多元的女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等族群。然而社會長期來對同志的污名及忽視,使許多同志在意識到自己性傾向或性別認同後,因擔心父母難過、親友及師長歧視而選擇隱藏自己同志身分。社會在日常生活中透過媒體、教育、文學或家庭來教導什麼是(異性戀的)愛情,包括情感追求、男女間相處與溝通等。
推動性別平等教育
以電視媒體為例,幾乎所有的八點檔及偶像劇皆以男女異性戀為主角。而放眼台灣的電視頻道中,同志的出現多是社會新聞或刻板角色。
甚至在許多同志過世後,傳統價值的壓迫仍不放過,許多跨性別者過世後,其父母仍堅持孩子要以原生性別作為其過世後入葬的衣著及稱謂,例如要男變女的孩子在告別式上穿上西裝並稱呼其先生,而不肯面對死者在生前便用盡力氣的希望所有人視她為女士。
朱慧珍在傷痛之餘仍願將事實公開。她自責地說:「愛情這堂課,我自己學分也修得很差,是我沒教好她。」但並非她這位母親教不好,而是整體社會、媒體、校園一直沒有給予同志與其家人更多支持與資源,甚至去年教育部原要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在國中小學推動同志平權教育,也因保守反同人士抗議而退卻。
減少此類自殺憾事再發生最好方法,便是教育單位繼續努力推動性別平等教育外,應在人權教育、生命教育、家庭教育中加入同志人權觀點,讓台灣的同志父母們不再流淚。
作者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社工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