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漫話:迷失的青春–香港青少年援交現象【2012/04/08 中新社】

中新社記者 吳冠雄

「愛慾,笑聲,心跳,咀唇,溫柔,汗水,體溫,我都奉獻過,只要您……給我的純愛開個價。」這樣的一句話,相信無論誰看了都會心驚肉跳。這就是香港演員朱鳳嫻創作並主演的實驗話劇《我的援交日記》。

在舞臺光怪陸離的燈光下,朱鳳嫻飾演的Tiffany原本是普通女中學生,在朋友的誘導下開始援交服務。她的心態,從起初的害怕,漸漸到後來的迷失。她的服務內容也從性服務擴展扮演成女上司、狂吃等,滿足客人稀奇古怪的要求。最後,在周圍魑魅魍魎般的怪異笑聲中,她踉踉蹌蹌,對著半空中男人的身影發出控訴–為什麼沒有人指責那些尋歡的男人?

援交一詞,源自日本,是「援助交際」的簡稱,最初指少女為獲得金錢而答應與男士約會,現今的內容卻已經遠遠不止約會。援交少女在香港也不是新鮮事物。2009年時,香港性教育、研究及治療專業協會公佈調查顯示,近5%受訪中學生自稱可能參與援交活動,近半數(45%)認為援交只是一種互相利用、各取所需的社交生活。

「沒錯,有不少人是真的可能是貪慕虛榮,但為什麼香港的少女會變成這樣?」在網絡討論區,一個香港學生這樣寫道,「香港所有人亦有責任。在香港這個城市,好像每個人都喜歡自吹自擂與人比較:『你一個月賺多少錢?』『那個人的名牌手袋是假貨!』」

錢只是香港青少年援交的其中一個原因。香港社會福利服務機構循道衛理楊震 社會服務處近年接獲的援交求助個案數比過去大幅上升。根據他們的研究報告,除了金錢誘惑,促成援交的因素還有經濟壓力、朋輩推力等因素,更有潛在因素包括低自尊、成長傷害、家庭關係等影響。

參與援交的青少年年齡亦有所下降,更有青少年擔當中介,「援交少女」一詞也不再適用,因為出現少男參與。香港警方西九龍總區去年成立專責小組打擊青少年援交,拘捕的中介年紀最小者僅13歲,援交青年中也包括1名同樣13歲的男童。

「她們不會直接說在援交,會說有2個男朋友,有感情煩惱,或者說學校外面有經濟資助。」明愛青少年及小區服務社會工作督導主任陳偉良說。香港社工尋找並幫助參與援交的青少年,已經有了一套心得。陳偉良介紹說,社工們會通過網絡搜索、聯絡他們,和他們聊天。只講類似「別援交啦,好好做人」這些話,他們不會聽,也不會跟社工說真話。所以社工會十分注意聊天的方式,告訴他們做這行很難,如果不舒服可以來找社工幫忙,比如安排做婦科的檢查。如果有什麼困難,也可以來找社工。

陳偉良指,希望他們知道,人生有不同的選擇。「當人有希望、有選擇的時候,就會做令自己開心的事情。(所以我們)讓他們想好,什麼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