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氈的那一端 不一定是幸福【2012/03/24 中國時報】
管婺媛/特稿
張曉風的一番話之所以引起軒然大波,其實是建立在兩個完全不正確的假設上:一、單身是不幸的;二、外配嫁來台灣,是來「搶」台配的員額。如果張曉風能夠走一趟多數典型的外配家庭,她勢必會對這項議題完全改觀。
姑且不論內政部統計從二十到五十歲的台灣人適婚年齡層中,「剩男」的人數遠高於「剩女」五十三萬。由於台灣社會轉型、教育程度拉升,越來越多台灣女性不以「走入家庭」為人生重要價值,相反地,相信「一個人也很好」,期望「敗犬生活」的女性更是所在多有。
換言之,造成「剩男」或「剩女」的問題不在於國內的「雄性動物」拚命娶異地的「雌性動物」,而在於台灣社會婚姻結構裡完全的不平衡。外配家庭多發生在社經地位較低的台灣男性,很大原因在於這些男性找不到適婚對象。
張曉風一番言論出自對「剩女」的刻板印象,認為單身的女性是不幸的。但張曉風是從哪一部份的田野調查,歸納出女性幸福唯結婚一途的道理?她又從哪些數據判斷台灣很多「剩女」?
曉風老師的散文清閒淡雅,引人入勝,但她刻板的婚姻觀念,以及對台灣社會疏離,實在讓人不敢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