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女盛行校園:我的孩子莫非成了同性戀?【2012/03/15 北京新浪網】
本文選自《莫沫》的博客,點擊查看博客原文
在現今這個「耽美」(出自日本,男同性戀漫畫代稱之一)、「BL」(boy’s love的簡稱,意為男孩之間的愛,或少年之愛)、「腐女」(出自日本,指喜歡BL,幻想男男愛情的女性)盛行的時代,青少年同性戀似乎已經不再是書上的情節,漫畫中的故事了,有人說:「現在學校裡搞同性戀的孩子越來越多了。」,也有人認為:「這種情感,並不是同性戀,而是同性依戀。」
在家長們視同性戀為猛於早戀的洪水猛獸,遠遠避之的時候,我們不妨放寬心,這不過是青春期的好奇,怎麼能被扣上同性戀的帽子?青春期的性啟蒙,多數從十二三歲就開始了,十六七歲時會進入不穩定期,不少青少年會對自身生理產生好奇。當這種好奇通過別的途徑無法很好地釋放時,一些青少年就覓到了這麼一條解決性困惑的新路子──從同性身上找答案。這樣的情況不適宜被稱作同性戀,被稱作同性依戀更為合適。
很多學生以為自己是同性戀,甚至公然和同性朋友在公共場合做一些過分親暱的舉動,其實他們可能衹是偽同性戀。其實,是不是同性戀是可以自我判定的,心理學上把同性當作滿足性慾的對象叫做同性戀。由此可見,真正的同性戀是建立在生理需求的基礎上,一個基本的特徵就是對異性表示淡漠和排斥,對同性具有持久而強烈的好感及性慾。
而現實生活中,青少年尋找同性夥伴的原因,多數並不因為對異性排斥,一些孩子他們之所以對同性比較感興趣,其實是因為怕與異性交往會受挫,失去了戀愛信心所導致的,也有人對異性排斥是與童年回憶、家庭教育有關。據瞭解,不少青少年被認為有同性依戀傾向,一方面是因為花季初至,對愛情有著朦朧的感覺﹔另一方面是父母疏於對孩子的正確引導,過分地阻止孩子與異性的交往,讓孩子恐於同異性接觸。
遇到了有同性依戀傾向的青少年,家長們切忌給孩子『貼標籤』。在孩子的性取向尚未確定的時候,家長怎麼可以隨意給孩子貼上「同性戀」的標籤呢?家長應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不可責怪,也不可從道德層面進行抨擊,以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逆反心理。不妨順勢對孩子進行一次教育,讓孩子說出自己的困惑,家長來解疑,一起探討相關問題。必要時,也可求助心理諮詢,矯正孩子的觀念。
除了正確的心理引導,還應讓孩子參加到各種活動中去,多多介紹合適朋友給孩子認識,讓孩子的焦慮程度下降。
同時,值得警惕的是,其實不少青少年成為「偽同性戀」的原因是模仿潮流。一位教書9年的高中老師說,9年間他曾見過近百對所謂的「同性戀」學生,多數是女生,甚至有著以是同性戀為榮的情況。「我當班主任時,一個女生告訴我其實她對同性並無興致,不過是將此當成了新奇的潮流來模仿而已。或許因為是文科班,班上基本都是女生,與男生接觸比較少也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