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教育 不只是小學生的事【2011/07/25 中央廣播電台】
教育部「課綱審議委員會」決議,同志教育未來將納入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課綱」範圍,為性別平等教育法跨出重要一步。不過各方還是有不同的意見,未來如何落實在教學現場,不只是中小學生的事,也是台灣社會一門必修課程!
在國外,許多先進國家老早就將「同志教育」列入小學生教學課程中,在台灣卻是一個高度爭議話題。
◎ 課綱修正 「性取向」重新定義
教育部原本「性別平等教育課綱」中教導學生認識多元性取向,文字中明白將「性取向」定義為「是指在選擇性伴侶時的取向」,引發部分民間與家長團體反彈用詞不當。
甚至還有人批評小學生年紀太小,根本就不該過早接觸同志議題,以免混淆對性別的認知。
經過多場公聽會聽取各界意見後,教育部審議委員會最後決定將同志教育納入「性別平等教育課綱」範圍,但是將原本「認識多元性取向」修正為「尊重多元性取向」等中性用詞;同時改採美國心理協會2008年所做定義,重新定義何謂「性取向」,希望爭取外界支持。國教司司長黃子騰說:『(原音)我們都知道,你對某些東西,不管是人或什麼,你總是有些…他對你有吸引力,那本來大家觀念是「異性相吸、同性相斥」,但是實際上有些人他不是這樣子,這都是被我們歸類在多元的性取向。』
◎ 支持、反對 一場拉鋸戰
對於教育部決定從國小五年級開始就教導同志教育,台灣真愛聯盟表達強烈反對態度。發言人齊明表示,聯盟「並非反對同志教育」,只是認為國中小教材不適合談「性取向」,不該祇是迎合「少數人」意見。
齊明指出,無論課綱中「性取向」的指標如何重新定義,對於情感、情慾、性行為如何表達,他們堅持對小學生不適合談「性取向」,對於國中生,要談也應該談「尊重不同的性別氣質」,而不是幫自己分類。
同志諮詢熱烈則是肯定教育部堅持「性別平等教育法」底限,但對於教育部將「認識多元性取向」改為「尊重多元性取向」卻不以為然。秘書長鄭智偉說:『(原音)它是把原本這個時期國小五年級了解這個性取向的議題其實變成尊重,我覺得很可惜的是,從小大人都告訴我們要先了解自己才能進而了認識這個世界,可是怎麼在性別這個議題裡面,我們竟然不要了解自己, 但是我們卻要去尊重其他人,到底在性別裡了解自己有這麼可怕嗎?』
鄭智偉指出,依據他們的調查,台灣同志族群裡有50%人在國中時期就已經清楚知道自己喜歡同性,但是過半數人卻是要等到大學之後才敢向外界承認自己的身分;換句話說,台灣社會讓這一群人孤單面對一切,沒有任何奧援,相當不公平;現在許多青少年提早發生性行為也是存在事實,教育部也不該視而不見,閉口不談。
至於有家長憂心太小幫小朋友上同志教育課,很可能讓自己的小孩子變成同志,鄭智偉舉公開出櫃的知名主持人蔡康永為例,認為家長們太過慮了。他說:『(原音)其實性頃向是無法透過一堂課去改變的,如果按照這個邏輯的話,其實那大家看「康熙來了」,是不是大家就變成同志,其實並不會啊!』
◎ 同志教育 一門社會課程
有些人反對小學生上同志課程一個主要原因,其實是擔心老師是在教學第一現場不懂得如何操作,很可能造成反效果,這也是全國家長聯盟最關心的。全家盟理事長謝國清說:『(原音)對家長來講最擔心的就是有了這些東西之後,老師在現場會怎麼教,所以我們只能提一個建議就是在師培這部份要加強,以及教材部分應該盡量朝中性的方式去設計。』
鄭智偉認為,同志教育不該只是聚焦在國中小學生身上,其實整個社會、部分宗教團體對於同志還是存有偏見或歧視,這是一門台灣社會必須共同學習的課題。鄭智偉說:『(原音)在這次的法理面,我更想講的是,其實並不只是在國小、國中要教性別平等教育、多元性別教育,其實我覺得教育部社教司更應該在各地社區大學、各地比如說長青學苑跟大家談同志議題。』
比起亞洲其他國家,台灣對於同志議題相對開放,即使如此,十年前很多人都還不敢相信「同志教育」有一天會納入小學課綱中,教育部這次的決定至少跨出了重要的一小步,但未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考驗台灣社會的成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