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還是不爽──分析爽報的經營策略【2011/09/29 香港電台「通識網」】

(原載於www.liberalstudies.tv:爽,還是不爽 ──分析爽報的經營策略 )

作為一個好奇的通識科學生,你一定曾經問過類似以下的問題:「為什麼同是免費報章,壹傳媒集團旗下的爽報甫出場便會成為全城焦點?」

要爽必先要歪歪?

「爽報唯一讓人眼球停留的地方便是今天爭議最大的情色版面了。」這句出自拙作<要爽必先要歪歪?--小評爽報創刊號>的句子,也許就是不少人心目中的標準答案。事實上,自爽報推出市面後,其處理有關性題材的手法一直引起社會極大爭議(詳見爽報內容涉不雅 影視處接13宗投訴),不少學校及宗教團體,甚至更提出杯葛行動。

一如當年壹傳媒出版蘋果日報時引起的論爭,一脈相承的爽報延續了同系特色大灑鹽花,加上它是目標印數達一百萬的免費報紙,人人(包括心智未成熟的少年人)皆可輕易取閱,自然成為眾矢之的。

事實上,利用禁忌作為速銷手法並不是新鮮事物,而為了吸引注意,善於鑽營的傳媒人和文化產品生產商更是樂於使用性議題挑戰社會道德底線。七十年代邵氏出品軟性色情電影、八十年代蕭若元策劃的「靚妹仔」及後來鄭經翰出版的成人雜誌便是箇中的佼佼者。

作為一個老於經驗的傳媒老闆,壹傳媒的黎智英又豈會不明白這顯淺道理?

壹傳媒與港式黃色新聞學

一石激起千重浪,爽報的登場令社會再次出現有關傳媒道德的討論,而在眾多的回應中,我們發現不少論者都力斥壹傳媒是將本地報業走向「黃色新聞化」的始作俑者。然而,誠如上文所言,若我們回溯本地報業歷史,定必發現在副刊加上色情/情色內容一直是本地報紙業的傳統慣技──那下一個問題是,為何一眾論者會犯下如此大錯?

如果你也曾提出類似上述的疑問,也許只是因為你對黃色新聞學(Yellow Journalism)這個傳媒學理論上的專有名詞認識不深所致。

其實所謂「黃色新聞」,並不單指報紙上的色情內容,而是指那些強調「煽、色、腥」的新聞編輯取向。話說19世紀末,漫畫家奥特考特(R.F.Outcault)在《紐約世界》(New York World)的漫畫專欄《霍根小巷》Hogan’s Alley及其主人公「黃孩子」(Mickey Dugan, the yellow kid)大受歡迎,並吸引競爭對手《紐約世界》(New York Journal)的注意,並爆發極為?目的挖角潮和專欄爭奪戰。而由於當時該兩份報刊的最大特色,就是充斥大量犯罪、醜聞、流言、災難、性等具有煽情主義(sensationalism)元素的新聞,時人便將這種庸俗化的新聞編採方式譏為黃色新聞學(Yellow Journalism)。

若我們嘗試把視角帶回本港,便會明白當年的壹周刊及蘋果日報的「威力」──其以市場導向讀者主導策略取得空前成功,而新聞圖像化、狗仔隊,及其後的動新聞等均成為市場先驅。蘋果日報橫空出世,不僅宣告了傳統的文人辦報方式的死亡,更將香港帶進黃色新聞年代。

由此看來,今回爽報只選用一些可以吸引觀眾的社會新聞作扼要報導,並輔以誇張標題及大量圖片或連環畫的手法,不過是故技重施,令本來已很「簡約」的免費報紙變得更空洞而已。

多媒體與社交生活

除此之外,爽報最大的「亮點」在於其方便了用家利用多媒體工具接收相關資訊,而這點明顯是針對年輕人市場的舉措──嚴格來說,與其說爽報是一個多媒體平台,不如說它其實只是動新聞的文字簡介版面。

儘管「多媒體主宰,文字靠邊站」這個趨勢已經足夠令教育工作者感到憂慮,但更值得我們擔心的是,爽報的終極目標不只是成為最具規模的免費報紙,而是好像Facebook一樣成為我們社交生活的一部分。而事實上,要令這個貌似妙想天開的鴻圖大計實現並不困難,只要我們經常在社交網絡上轉載有關資訊,傳統文字為主的新聞自會慢慢被淘汰。

長遠而言,爽報或其仿傚者絕對有可能成為駱駝上的最後一根蘆葦徹底改變讀者接收資訊的模式,並直接摧毀純文字媒體的生態。

小結

若我們將香港和台灣兩地的爽報作一比較,將會發現香港的爽報在構思方面絕對是更加進取。然而,爽報革命最終會否功敗垂成,還需服膺於市場和受眾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