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觀中重建性/性別知識體系【2011/09/26 台北市教育e週報】

◎李文英(臺北市湖田國小教務主任)

學校兒童週會「自然生態」的分享報告,一位孩子放映了一張「鍬形蟲交配」的照片,引起在場很多人的好奇詢問,終了,一位低年級學生:「我還是不知道牠們是怎麼交配的?」我指著說公鍬形蟲的性器:「這就像男生的雞雞,正式名稱叫『陰莖』,陰莖要進入女生的陰道裡交配。」中年級學生立即發出「噁心~」、高年級學生則出現「唉喔~」的低語…。

缺乏對性公開對話的空間

從孩子的反應,我經驗到孩子面對性,充滿好奇、不安或困惑。原來,大眾傳媒的發達,資訊流通的便捷,大環境到處充斥著更多與性相關的訊息,並沒有讓人產生對「性」坦然面對的社會氛圍。於是,我們的孩子面對「性」依然隱晦不安。

值得關切的是,「性」是在甚麼樣的社會脈絡下,被孩子妖魔化、污名化、視其為某種禁忌、成為私下玩笑意淫的範疇?當然是成人長期以來的態度與對待!我們(家庭、學校、社會)並沒有正視「性」是孩子成長歷程中重要且必要學習的課題,缺乏公開討論、對話的空間,缺乏包容、彈性的教育介入,使得狀似開放的社會,看待「性」與「性別」的視框卻依然固著、僵化。於是,太多孩子對性的理解,是在沒有成人陪伴與諮詢的條件下,孤單摸索出來。

摸索中出了錯,加上可能經歷不友善的被對待關係,在關係中學習潛藏的價值信念,而逕自發展出不同對性/性別的錯誤知識體系。

回觀師生彼此的性別經驗

因此,面對學生,說教式的性別宣導教育已不能解決個別學生不同的難題,老師得重新理解學生所擁有的「性別」知識體系是如何建構的?在教育方法上,從學生現有的行為出發,讓其回過頭去看自己與「性」相關的知識體系,從回溯成長經驗中重新理解、發現、看見自己,再建構新的性/性別知識體系,才是可行之道。

和學生的性別經驗相遇,老師要如何自處、如何呼應?甚至面對學生的挑戰,要如何面對、如何因應?都將成為進行性別教育課程的老師,得面對的重要課題。

學生有其建構性別知識的體系,老師又何嘗不是!

協助學生回觀的同時,教師從回觀自我的成長經驗中,重新審視自我的性別價值,才能從過去單一、刻板的性別體系中崩解出來,不致於陷入急於導正個別學生不當行為的情感中,而讓自己成為一個能夠傾聽學生故事,理解學生經驗的寬大容器,進而陪伴他/她進行一段對性別解構、再建構的豐富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