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虹:女神來了怎知道【2011/07/05 聯合報】
張小虹
女神卡卡旋風來台,讓我們見識到全球流行音樂的所向披靡,台灣小怪獸們熱情的張牙舞爪,更印證了網路世代的零時差零距離。
但卡卡能給予我們的,除了台中的現場演唱會之外,更有世代差異的斷裂,彷彿宣告廿一世紀新時代感性的來臨。想要了解此新時代感性的獨特之處,其最快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將流行天后瑪丹娜與雷人教母卡卡兩相比較,兩人都是義大利裔的美國人,兩人都在紐約發跡,兩人都離經叛道,兩人都支持同志運動弱勢族群,兩人都衣不驚人死不休。
但屬於廿一世紀的卡卡,和屬於廿世紀末的瑪丹娜,就是不一樣,其差異不在於出道早晚,雖然一九八五年瑪丹娜以一曲〈宛若處女〉創下一千五百萬張唱片的銷售奇蹟時,卡卡尚未出生;而卡卡出道三年不滿就已在Youtube網站創下音樂錄影帶點擊率十億人次時,瑪丹娜已入行近卅年,垂垂老矣。
那她們真正不一樣在哪裡?瑪丹娜的崛起,依靠的是八○年代獨領風騷的MTV電視頻道,廿四小時不斷播送音樂錄影帶,不僅讓流行音樂徹底視覺影像化,更以電視播放的方式直接進入家庭與日常生活;而卡卡則是網路E世代,以點擊率展現人氣,以臉書推特和粉絲博感情。瑪丹娜MV靠的是電視,卡卡MV靠的是網路,無有高下,只是時代變了,影像的傳播媒介也變了。
其次,卡卡與瑪丹娜都是千變萬化的搞怪一族,但瑪丹娜是銅纜,卡卡是光纖,瑪丹娜是一年換四季,卡卡是周周有新貨。對瑪丹娜而言,變是唯一的不變,對卡卡而言,變不是姿態,變不是選擇,變是一種速度,變是唯一的速度。對百變瑪丹娜而言,變是名詞,對千變卡卡而言,變是動詞。因而卡卡沒出現前,瑪丹娜顯得前衛大膽,卡卡出現後,瑪丹娜便顯得像是傳統產業,趕不上時代的腳步。
但卡卡的變與瑪丹娜的變,除了速度的差異外,更有從存有本體論到影像美學的巨大不同。瑪丹娜是大寫主格的I,卡卡是小寫受格的me,瑪丹娜是masquerade化妝舞會,卡卡是cosplay動漫同人誌扮裝,瑪丹娜是camp露淫敢曝,卡卡是kuso無厘頭搞怪,瑪丹娜是酷,卡卡是雷。
所以瑪丹娜可以「戲仿」瑪莉蓮夢露,卡卡只能「kuso」瑪丹娜,因為夢露作為性感女神尚有肉身指涉(雖已香消玉殞)作為對照,一如瑪丹娜做為偶像歌手尚殘存假面之下的實體與指涉物,而卡卡則有如愛莉絲夢遊網路的影像合成,影像的影像是為擬像。所以瑪丹娜的夢露是加了引號的夢露,而卡卡的瑪丹娜則是不加引號的瑪丹娜,隨意錯亂瑪丹娜影像符號的次序與質感(例如將早期皮革質感的瑪丹娜單曲拼貼成乳膠質感的瑪丹娜,造成瑪丹娜符號系統本身的當機)。卡卡不是瑪丹娜世代的接班人,卡卡是瑪丹娜世代的終結者。
所以當卡卡頭頂龍蝦帽亮相時,既是也非指涉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的龍蝦裝置,既是也非引述超現實時尚設計師薛波瑞麗的龍蝦裝或鞋子帽。所以當卡卡身穿生牛肉裝上台領獎時,既是也非生食,既是也非熟食,而是將生肉當成虛擬影像的極致翻轉,正如同卡卡身上的多處刺青,標示著肉身不在的真實回返。
若能循此學上一課,或許也就不會輕易對「女神卡卡現象」嗤之以鼻了。
(作者為台大外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