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或編教材 卻不去探討原因 何春蕤:性平教育 只是表面工夫【2011/06/06 中國時報】
游婉琪/台北報導
教育部擬將同志議題納入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課綱,卻引發正反兩派意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召集人何春蕤認為,這證明性別歧視無所不在,政府如果只把眼光停留在立法或編教材,而不去探討歧視被養成的原因,只是「教大家做表面功夫」,無法從觀念真正杜絕問題。
原訂今年八月一日上路的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綱中,在性別平等教育議題上,規定國小五、六年級要「認識多元性取向」,國中生則要「瞭解自己的性取向」。反對人士主張,小學生年紀還太小,不應該接觸同志議題,否則容易影響身心發展。
另一派支持的團體則認為,多數同志早在國中小甚至幼稚園就認定各人的性傾向,加上教育部只是把同性戀議題納入性別平等課程中,並沒有固定受各時數,宣示意義大於實質。
何春蕤直言,教育部所謂的「性別平等教育」只是治標不治本,就像校園反霸凌一樣,各級學校在每學期選擇特定時間舉辦「性平週」、「性平日」,安排學生演話劇、設計海報、創作標語,「這樣就能讓校園裡性傾向或性特徵不同於多數人的學生,大方出櫃卻不受歧視嗎?」
台科大兼任講師張宏誠感嘆,同志不僅在多數國家得不到法律保障,就連在受到法律保障同志婚姻關係、及合法領養子女權力的歐洲國家,仍會傳出同志遭受歧視或打壓案例。台灣同志雖然每年都能有一天上街遊行,剩下三百六十四天,卻只能暗自躲在櫃裡,不敢面對外界的眼光。
張宏誠表示,教育體系應好好檢討,性別平等教育早已推動多年,為何社會上仍舊出現「強迫出櫃」及「反反歧視」聲音?他期盼政府能給性傾向特殊的族群多一點保障,而非像中世紀獵殺女巫般打壓異端。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祕書長王蘋更直指,同性戀不是病,同性戀恐懼症(俗稱「恐同」)才是病。真愛聯盟利用民眾對同志的不了解,試圖阻止法律保障性別平等教育,顯示出生病的大人不只拒絕學習性別平等,更伸手剝奪孩子學習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