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滋病30年 治癒之路仍漫長【2011/06/04 聯合報】

編譯田思怡/報導

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1981年6月5日通報全球第一個愛滋病例,震驚世界,令男同性戀者人人自危,這個過去從沒聽過的世紀黑死病挑戰社會禁忌、改變人類性行為、重寫政治運動史,並掀起醫學革命。

今年是發現愛滋病30周年,這些年來,預防措施使新感染人數降低,新藥物延長了患者壽命,但專家警告,這些進步也讓世人的危機感降低,不再認為愛滋病是可怕的致命疾病,但實際上,愛滋病仍無法治癒。

根據2009年的統計,全球已有逾3千萬人死於愛滋病,平均每年有200萬人死亡;另外3千330萬人罹患愛滋病或是愛滋病毒帶原者,其中三分之二住在下撒哈拉非洲。

1990年代問世的抗反轉病毒藥物讓愛滋病患能活得更久,而且更健康,到了2008年底,美國的愛滋病患超過110萬,為歷年最高紀錄。由於人數眾多,傳染的風險也增高,受感染的最大族群是30歲以下年輕人。

30年前,CDC在「發病率和死亡率周報」上發表歷史性報告,指洛杉磯地區有5名男同性戀者感染罕見的肺炎病毒株,這種病毒株主要攻擊免疫系統受損的人,其中兩人已經死亡,是全球首次通報愛滋病例。

報告說:「過去沒有免疫缺乏病史的5名健康男人感染,很不尋常。這些病患全部是同性戀者,顯示他們的肺炎與同性戀者的生活方式有關聯性,或經由性接觸染病」。

直到1982年7月,這種致命的新疾病才被命名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簡稱愛滋病(AIDS)。又過了一段時間,世人才知道,非同性戀者也會染病。

接下來幾年,使用靜脈注射藥物者、血友病患、孕婦和嬰兒相繼感染,引發全球恐慌,「安全的性」也成為流行字眼。

目前科學家正研究「基因療法」,透過改造病患血液細胞基因,強化病患免疫系統,抵抗愛滋病毒。目前已有數十名病患接受這種新型治療,但仍一段時間才能確認療效及安全性,有專家批評此法不切實際。

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愛滋病防治顧問侯柏格表示,科學家已發展出通往治癒愛滋病的數條道路,假以時日,病患終能被治癒,「但不是明天,更不會是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