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教育進入台灣校園 《走出埃及》呼籲社會反對【2011/05/12 基督日報】
李丹 / 基督日報記者
面臨台灣教育部即將實施一百學年國中小學生教導「同志議題」、「多元情慾」之際,台灣《走出埃及輔導協會》認為同志教育進入校園,這是一場教育、政策、婚姻、性別、價值的戰爭,並呼籲教會與社會大眾一起關注並予以積極回應。
台灣教育部依照「性別平等教育法」第十七條第二項及該法施行細則第十三條需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教程綱要中納入「性別認同」及「性取向」的概念,旨在「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建立民主、平等、正義及友善之教育環境」、「建築全友善之生活環境,建立追求社會正義及自由民主之公民社。」
同性戀思想與基督徒維護的婚姻及兩性教育基本理念衝突,如今已突破個人及弱勢群體層面,進入社會、家庭、教育、政治及宗教各領域。針對這一現狀,台灣《走出埃及輔導協會》特別在其出版的《走出埃及》第62期2011年春季刊中,事工彙集專業人士,牧者和社會相關群體的意見,對同志教育進入校園的議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敦促執政者修改法案。
同志教育在台灣的發展並非朝夕之事,1988年婦女新知基金會認為中小學語文與人文社會學科教科書充滿性別刻板影響,並出版了《兩性平等教育手冊》即性別平等教育之先聲。隨後自1996年以來性別平等教育法不斷以各種形式和規模滲入校園,希望提升學生的「性別平等意識」。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表示,兒童大約在四歲到青少年的十八歲之間,正處於發展性角色認同、早期道德發展、友誼發展、群體情感、性的發展等階段。真愛教育講師林以諾亦在回應文章中表示國中、小的學生在進入青春期後,就會經歷漫長的「自我認同」、「性別認同」與「同儕認同」的重要心理發展階段,含糊的自我定位於將會給未來的性取向帶來困擾。迷失的價值觀與性解放已導致多重社會問題,如性侵害、性騷擾、性暴力、青少女懷孕、同性戀等等,加上現今青少年對情感處理的脆弱,更嚴重阻礙健全人格發展。
此外,教育局的決策並沒有真正達到多元的目的,例如政策沒有考慮父母的意見和感受,教育信仰與婚姻價值,民間教育機構的關注和前同性戀者生命經驗的主張。積極參與同志運動的前同志「韓森」經歷長時間的生命反思與信仰對話,漸漸發現同運中的霸權主義及同志文化思想主義,決議不再以性別取向做為生命的政治正確主張。父母瞭解「韓森」的經歷後已立即積極聯繫在台灣各社會層面的父母,在網絡發動向教育局投書。
台灣生命之光協會教育主任郭國慶在撰文《多元情慾之同志教育對青少年的影響》最後提到:「讓『同志議題與多元情慾』的性教育進入國中、國小,讓兒少無性化,情慾眼不見為淨,將使得家庭結構瓦解,並有亡國之可能。」為了下一代人類的生命利益,他認為當務之急是讓執政者看到多元性教育的錯誤,只有正確的兩性教育才能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建立彼此尊重的美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