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人事件簿──5/17「國際反恐同日」(上)【2011/05/11 NOWnews】

張金權

「同志」不是同性戀的專用代名詞,還包含雙性戀、「不男不女」、友善的異性戀等。(可詳參台大社會科學院院訊12期,頁41以下。全本PDF下載網址為:http://www.coss.ntu.edu.tw/chinese/newsletter/newsletter08.pdf)而所謂「恐同」,便是恐懼、歧視、排拒、賤斥同性戀、雙性戀、「不男不女」、友善異性戀。

日前去景美國中的「文山社區大學」參加一個課程講座,其中一位主講人是「國際陰陽人組織/ Oh! I am Intersex! (OII)」中文版網站的創辦人丘愛芝老師,目前在高雄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就讀博士班。

作為半個性別平等教育工作者,我對所謂「陰陽人」這個族群卻是陌生的,甚至第一次接觸這個名詞還有負面的感覺。丘愛芝從小的官方性別是女性,但長大之後卻沒有發育胸部,也沒有月經,甚至漸漸長成一個類似男生的模樣,穿起女生的衣服來居然像是男扮女裝,此時父母才告訴他,原本他小時候同時有著兩種性器官(但皆不完整),六歲的時候進行「性別指定手術」,看看哪一套器官比較完整,以多取勝,最後醫師決定留下了女性的部份。

雖然已經做了手術,摘除雄性器官的特徵,但為什麼他長大還是長得「雌雄難分」?原因不在性腺,而在性染色體,一般女生是XX,男生是XY,丘愛芝則是「XXY」。其實,每個人身體裡的雌/雄激素比例與濃度均不一,所以有的女生長得很陽剛,有的男生長得很陰柔。甚至更激進一點來問,一個人的外貌如何剛柔,一定要透過生理學的荷爾蒙/激素觀點來正當化嗎?他竟不可自主決定想要表現剛、表現柔,或者剛柔並濟嗎?

愛芝說:「我就是我,我的性別狀態就是這樣,不想被『性別指定』。」在男女二元分化的性別體制裡,應該要看見並容許介於「兩性」之間的光譜地帶(也就是說每個陰陽人的性別狀態是不一樣的),讓人可以擺脫兩性框架的束縛,自由自在的存活。

其實話都是隨人講,「剛柔並濟」是好話,「不男不女」、「陰陽怪氣」就成了壞話。實則,陰陽人也好,其他一般人也好,都有權選擇不想被強迫歸類為男生或女生的「不男不女」權利。或許陰陽人有著生理學的荷爾蒙與性染色體作為理據,非常正當有理,但這並不是必要條件,一個人的外貌與表現如何剛柔,不需要透過生理學的荷爾蒙/激素觀點才可以正當化,心理的因素影響一個人的外顯行為也至其重要,心理驅力/欲望/慾望/想要,都足以這麼做。

我剛剛提到,第一次接觸有人自稱是「陰陽人」,便疑惑他怎會把一種污名貼在身上?就好比我跟他人介紹自己是「娘娘腔」一樣。這些詞的背後,在現今的用語習慣上都還存在負面價值判斷的意涵,愛芝強調「陰陽人」不是「壞人」、「畸形兒」、「怪胎」,這就是他特有的性別狀態,有什麼好不敢用這個詞?使用「雙性人」感覺也怪怪的啊,好像「兩顆杏仁」一樣。他的目標就是要讓「陰陽人」這個詞逐漸的被理解看見,多了理解才少了誤解,污名才有機會昭雪。「國際陰陽人組織中文版」網址是http://oii.tw/。

另可參考以下網址:蘇福男(2011/04/27) 〈陰陽人博士生走出陰霾 丘愛芝做自己〉,《自由時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pr/27/today-life7.htm(2011/05/10)

※編按:本文原標題為「陰陽人事件簿── 5/17「國際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專文(一)」

(●作者張金權,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教育小組與跨性別工作團成員,台大法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