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漫步雲端:變成同志不是容易的事【2011/05/02 立報】

卡蜜兒

「同志教育」、「性教育」在校園裡的處境,有點類似。「擔心教了之後,就會鼓勵孩子從事性行為、變成同性戀…」,因此有家長、宗教團體群起連署反對在校園裡進行同志教育。怕如果學校做了同志教育,小孩覺得「當同志是可以自己決定的,然後就變成同性戀」。人們真的以為,變成同性戀,是那麼容易的事嗎?

持這種觀點的人,一來是太「大看」學校教育,二來是太「小看」社會環境的強大機制。學校如果總是可以「灌輸」孩子預設的教育內容,照理說這個社會應該不會有為非做歹之人,因為從小學校就要我們做個「正正當當的國民」,照理說孩子們應該都全盤接收的,怎麼還會有「偏差行為」?

但是如果我們把眼光轉向學校以外的其他環境,就會看到許多言行不一的成人,最近的例子就是政府左手推動節能減碳,右手要扶持國光石化。我家女兒自從老師教了節能減碳的事,怕黑的她,晚上睡覺堅持要把所有的燈全部關掉。她的故鄉彰化海岸,目前暫時免於開發石化業,白海豚也可以自在悠遊,可是政府卻也沒保證別的地方不會再蓋石化廠。可以想見,如果學校教育以外的社會教育,甚至政府作為,是如此地「不環保」,孩子們漸漸還是會看懂的!

同樣的道理,學校教導要「尊重不同性傾向的人」,可是這個社會卻還在逼「總統候選人公佈自己的性傾向」,集體霸凌非異性戀的「非我族類」,那麼,擔心學校的同志教育會「成功」,實在是一種過度或說「奢侈」的煩惱。所謂的「同志教育」,不過是期待孩子尊重人的差異,不管別人的性對象、性傾向是誰,是什麼,彼此都可以成為很好的朋友,好好地相處。然後,不管我喜歡誰,也是一件正常,而且要被尊重的事。不應該因為不同於別人的選擇方式,而被排擠,甚至被歧視,被霸凌。我所理解的「同志教育」,只是這樣。而如果台灣的學校教育,可以這樣,那真的已經很好!

異性戀機制有多麼強大?我從自己小孩身上就感受到。我的女兒從小就接觸很多阿姨、叔叔,她們「住在一起」,女生跟女生談戀愛,男生跟男生談戀愛,跟她/他們有實際相處的機會。但她還是從學校、環境裡接受了異性戀的模式,她「習慣」的,是「男生跟女生在一起」這樣的主流價值。有一次,小白阿姨跟小減阿姨來找我們,和我們全家一起出遊吃飯。我們家是非常「標準」的異性戀家庭,也非常「標準」地生了一女一男二個小孩。飯吃到一半,女兒突然說:「我們剛好是三個女生,三個男生一起吃飯」。我和小白小減三人愣了半天,也算了起來,「我、女兒、小白、小減,4女生;尪,兒子,2男生,並沒有『剛好』3男3女啊!」

後來小白先哈哈大笑起來,對我們說:「她應該是把我當成男生了」,我們沒有當場「糾正」她,只是覺得有趣。她明明「小白阿姨」地一直喊,卻把她算成男的。顯然在孩子的心裡,「男生女生配一對」,就是我們說的「以異性戀為中心」。

後來,我不時會刻意跟她說,某某阿姨的女朋友或某某叔叔的男朋友,她會跟我確認:「那個阿姨交女朋友?」過了很久才跟我坦誠,她覺得有點奇怪!我不奇怪於她的奇怪。這就是要推動性別平等教育、同志教育的理由。認識同志,理解同志,尊重同志,就會讓孩子變成同志?那我們認識恐龍,理解恐龍,孩子就會變成恐龍嗎?

(家庭合作事業協會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