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子外的事【2011/04/28 中國報新聞網】
本土電影《Dalam Botol》公開咀嚼禁果,導演貪心地把變性人的故事,加入劇情中。
異性戀者,對同性與變性族群的定義,進一步陷入模糊地帶。
男子為求得到心儀男子的愛,跑去變性。
這種橋段,以「真人真事」做賣點,再美以其名為「國內首部同性戀電影」,在滿足直佬的幻想和獵奇心態方面,它是成功的。
比演員更早閹割的,是對角色不忠的導演。
經電檢局勸導,導演自刪劇本30%內容,讓主角乖乖聽話做到不做愛做的事,最後懺悔,以符合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
以此換來全國公映,轟轟烈烈,5天內海撈上百萬令吉,也就不足為奇。
兩大族群被狎弄,還買票進場陪座,讓導演前後上下通吃,能不旺場嗎?
賣得到錢就叫成功
電影《金枝玉葉》中,曾志偉指著不男不女的袁詠儀說:「賣得口架,男女都buy口架!」說的就是這種迎合大眾口味的商業手段。
戲路不對頭,演員不對頭,真的真不了,都不要緊了。
同志團體再怎樣鳥它,有用嗎?
傻啦!賣得到錢就叫成功;有錢了,就有權,掌握話語權者,大導是也。
電影有何信仰要傳遞,導演顧忌太多分了神,找不到新起點,也就只有往自己挖的洞,向下鑽了。
對於值得探討的主流社會與同性戀者/變性人結構,電影中幾乎一片空白。
電影粗糙地用黑色與暗影來說故事,猛鑽牛角尖,這是導演故意的懶惰。
還有,兩位主角在自己對自己、個人對群體方面的抵抗,呈現手法支離破碎,有夠委屈的──我是說觀眾。
觀眾不用看到最後,已猜到結局,還是要盡觀眾之責,待終了自我克制優雅離席。什麼叫做戲?這就是做戲。
本欄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