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北市娼寮 褪風塵添文藝【2011/04/10 中央社】

台北市公娼制度源自日據時代,發展成寶斗里與江山樓兩處公娼區。市政府一紙廢娼令下,民國90年間正式走入歷史,抖落風塵後,原來的娼寮現在多了幾許藝文味。

原本的寶斗里在行政區調整後劃入青山里,廢棄的公娼寮在幾年前一場大火中燒毀。

不過,燒毀的娼寮卻轉換成另一種風貌呈現,現在的華西街不但舉辦攝影展,還成為電影「艋舺」主要的取景場地,抖落一身風塵後,多了幾許藝文味。

華西街有家「古山園旅社」,50年代的老建物別具特色,年輕藝術家投入經營,以新的方式行銷老旅社,不但吸引不少背包客投宿,更讓華西街成為許多年輕人了解北市發展的重要一站。

在江山樓部分,原本歸綏街上的「文萌樓」,是歷時近百年的老字號娼館,在廢除公娼後,是第一座被列為古蹟保存的性產業空間,充滿日據時代的巴洛克建築風味。

根據台北市文獻會的資料,台北地區的娼妓起源於公元1821年到1830年間清道光年間,閩南移民到艋舺一帶開墾,後來形成市街,在當時名為凹月斗仔的華西街出現娼寮業。

光緒年間,因淡水河河床淤積,船隻無法到達艋舺,只能停靠大稻埕,華西街許多娼寮遷到大稻埕一帶,出現江山樓、四德樓、蓬萊閣、趣園等著名酒樓及上百家妓院。到日據時代,形成公娼制度,名為「貸座數」,台灣人俗稱娼寮為「查某間」。

台灣光復後,政府對風月場所實施禁制措施,也是台北市首次禁娼,但色情氾濫有增無減;為加強管制,政府於民國45年施行「台灣省管理妓女辦法」,台北市改制為直轄市後,另於62年制定「台北市娼妓管理辦法」。

當時台北市將公娼館集中在萬華區寶斗里(華西街)與大同區江山樓一帶。民國70年代景氣繁榮,娼館附近夜市生意興隆,六合彩盛行,有坐檯陪酒的新型態酒家出現,公娼館營業型態轉向單純的性交易。

江山樓娼妓區在歸綏街兩側的甘州街、保安街附近,寶斗里娼妓區主要在華西街及環河南路二段附近。世居萬華的耆老回憶說,寶斗里極盛時約有百餘家妓女戶,私娼寮更是難以計數,興盛的性行業,也帶動地方發展。

80年代經濟成長趨緩,公娼館沒落生意大不如前。前台北市長陳水扁任內,86年7月台北市議會通過廢除「台北市娼妓管理辦法」廢除公娼制度。依北市警方統計,在廢娼前,大同區江山樓6戶、62人,萬華區寶斗里12戶、66人。

此後,公娼在「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等婦女團體聲援下展開長期抗爭。總統馬英九擔任台北市長時,同意給予公娼館2年緩衝,當時大同區僅剩公娼館5戶、26人,萬華區8戶、38人,90年台北市公娼館正式走入歷史。

在內政部宣布由地方決定是否設置性工作專區的政策方向後,又令人想起這兩處北市昔日名聞遐邇的紅燈區,只不過環境加上民意因素,台北市長郝龍斌已明確表示台北市不會設性專區,性專區在台北市註定將只是歷史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