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洛葳愛她也愛他 揭雙性戀面紗【2011/04/06 中國時報】
林欣誼/專訪
「我到底是不是Bisexual(雙性戀)?它的定義什麼?」在台灣的性別與情欲取向論述中,雙性戀是一個鮮少人提起、也難以歸類的族群,光連它的定義,就是個尷尬的問號。在新書《我愛她也愛他》中,作者陳洛葳打破沉默,除了現身說法,也記錄了十八位台灣雙性戀者的生命故事,成為第一本討論雙性戀議題的本土著作。
「說到底,談認同,是為了有一天,我們都可以不再需要認同。」六十四年次的陳洛葳外型亮麗,政大新聞所畢業後曾任廣播、電視記者,她說,這本書像是一份「遲到的畢業證書」,在艱難而緩慢的寫作過程中,她也省視了自己卅多年來的家庭、情感與生命歷程。
出身於父親威權、母親噤聲的傳統家庭,陳洛葳從小就告訴自己「要比男人強」。大學時雖交過男友,但她大聲宣告自己是同志,她坦言:「我認同自己是拉子,因為我想要和女人同一國,這是關於政治。」
她參加女研社,碩士論文寫的也是同志運動,她曾徹頭徹尾地實踐心目中的女權,她不化妝、不下廚,對任何感性柔弱的表現都反感。「直到後來我又交了男友,才漸漸卸下對男性的敵意,發現男女之間的共同性其實遠大於差異。」
從那時起,她知道自己擁有去愛不同性別、不同身體的能力,也開啟了自我內在的探尋。
約五年前,她辭去新聞工作後開始研究雙性戀相關書籍,譯有《另一個衣櫃:雙性戀者的生命故事與認同》,二○○七年與朋友成立「Bi the Way」雙性戀團體,二○○八年著手寫《我愛她也愛他》。
這本書的三分之一是論述,三分之二是口述故事,受訪者年齡層約廿到四十五歲。有的故事沉重,有的繽紛多彩,有人感到驚慌猶疑,有人則對悠遊男女之間感到從容自在,展現了情欲世界的豐富面貌。
當時陳洛葳透過各管道尋找受訪者,卻驚訝這些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一見面就能對她掏心掏肺,「我很感動,心想也許這是他們唯一或第一次有訴說的機會吧。」
陳洛葳表示,她無法對雙性戀提出清楚的「定義」,寧可以故事呈現,如同書中某位受訪者所言:「雙性戀運動目前最重要的,是一個生命史的集結,沒必要跟誰嗆聲,或控訴誰被誰壓迫,我們只是在表達自己而已。」寫完這本書後,她自己也「轉行」成了舞蹈靜心老師,展開生命另一階段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