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龍說事:性化少年【2011/01/25 BBC中文網】
騰龍
「男孩太多,時間太少」印在幼童的體恤上,要販賣什麼?
外甥女來英國上大學,出國前春夏秋冬的衣服置辦的一應俱全。20歲的女孩,穿衣打扮有自己的選擇,毋庸置喙,但她的一身新運動裝讓我忍不住要給她提個醒。
運動裝的胸口和屁股兜上都印著一個兔子。這個兔子非一般的兔子,而是「花花公子」的標誌。
「花花公子」?知道呀,名牌唄。外甥女一臉的茫然。在她眼裏,這兔子的形像跟「鱷魚」、「公雞」的標誌沒什麼兩樣。外甥女從上初中起就沒日沒夜的準備高考,對「兔子」背後的「性」一無所知,也在情理之中。
舉目皆「性」,少兒「不易」
對她的「無知」,從做家長的角度,倒有一份羨慕甚至嫉妒。看看今天英國的孩子們,「少兒不宜」的信息以各種形式、載體、符號,充斥在她/他們的生活中,要想對「性」保持一份天真,一份「無知」,實在是「不易」。
聳人聽聞嗎?還拿買衣服做例子。在一家名聲頗好的全國性連鎖店裏,我居然看到給6、7歲年齡段的女孩子的體恤衫上,赫然印著「So many boys, so little time,男孩兒太多,時間太少」的口號。
無傷大雅的玩笑,不必神經過敏?你會為6、7歲的女兒買Pole Dancing kit(鋼管舞套裝玩具)嗎?9歲女孩的網眼性感內衣、7歲女孩的襯墊胸罩比基尼泳裝呢?
這些「貨」都曾堂而皇之的擺在英國的超市、百貨店裏,只是在遭到家長(從像我這樣的小蘿蔔到首相卡梅倫那樣的大土豆)的群起攻擊後,才急忙「撤櫃」。
卡梅倫首相承認,他不讓6歲的女兒再聽她崇拜的流行歌手Lily Allen 的歌,因為歌詞中「得不到滿足」的呻吟讓卡梅倫覺得實在過分。哼,等著吧,他女兒要看MTV 那一天,他即便仍是首相,恐怕也難抵擋。雜誌
我去的那家健身房,牆上一排大屏幕,其中一個固定播放音樂電視。畫面上的女人,要麼一絲不掛(仔細一看是身著肉色透明裝)在床上賣力扭動腰肢,要麼纏一身黑膠帶(仔細一看是黑皮衣)在鐵籠中做發情母獸狀。
這是流行樂還是「流氓樂」(pop or porn)?我等「過來人」把臉扭到一邊也就罷了,可附近幾家中學十幾歲的孩子們也來這裏(體育課的一部分),這樣的畫面傳達給他們的是什麼信息?
「青少年的性化」,一張有形無形的網
Sex sells,性能促銷。「過分的性化形像」(hyper-sexualized images)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量度和廣度充斥著我們每天的生活。
令人擔憂的是,成人社會徹底的性化(Sexualisation)正在透過報刊雜誌、流行音樂、電視電影,視頻遊戲,像滲漏的有毒液體一樣,點點滴滴的滲透到未成年人的世界裏。
我在危言聳聽嗎?這是英國政府內政部委托心理學家帕帕多普洛絲(Linda Papadopoulos)所作的專題調查報告,《青少年的性化》(Sexualisation of Young People)得出的結論。
雖然性化的形像自大眾媒體的出現就如影隨形,但帕帕多普洛絲的調查認為,現代傳播手段,特別是網絡的普及,使得青少年被水銀瀉地般無所不在的超級性化形像所包圍,而且受影響的年齡越來越小,直至學齡前兒童。
《青少年的性化》調查顯示,99%的8-17歲的英國未成年人都可以上網,而60% 12-15歲的孩子說,他們基本上不受監控的自己上網。58% 14-17歲的少年承認他們通過網絡接觸過色情內容。
穿比基尼泳裝解數學題的啟示
青少年性化的趨勢,不僅在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所作的調查都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而另一個共同的結論是,無休止的、針對年齡越來越小的「性化」,給青少年帶來的是從精神到心理到身體到情感的損害。
這個損害對男女青少年都有。帕帕多普洛絲的報告說,「性化」的結果,男孩子追求「漢子」形像、對女性的壓迫和佔有,對性生活扭曲的期待;女孩子則要盡量讓自己顯得「性感」、「性活躍」、「隨時可取」、「被動服從」。
整體而言,「性化」對少女的壓力和造成的損害更大。在男性眼裏的「性吸引力」成了唯一的價值標準。才智、情感都變得無足輕重。
2007年美國心理學會(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一組年輕男女身著便裝一起做數學題,結果不差上下。然後女性被要求換上泳裝,與同組男性再做數學題,結果解題能力大大低於男性。
試驗得出的結論:「性化」的壓力可以直接影響大腦的認知功能。
而越來越多年紀輕輕的女孩子隆胸、整容,飽受厭食症等飲食紊亂的困擾,則是「性化」壓力的有形體現。
「讓小姑娘做小姑娘」,關鍵在成人
《青少年的性化》報告向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反性化」措施建議,有36項之多。比如,電視在晚上9點以前禁止播放有「性化」格調的音樂電視;針對青少年的雜誌根據內容設年齡限制;電腦和視頻遊戲機裏預設父母控制開關等(綠壩護航?)
有人對以行政或立法手段干預是否明智頗具懷疑,認為硬堵只能適得其反,應該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釜底抽薪。
問題是,誰放的這把火?是成人。「性化」的不是孩子自己,是成人要把孩子「性化」。
在英國影響力日增的「媽媽網」(Mumsnet)的媽媽們發起了一場「讓小姑娘做小姑娘」運動,要求商家簽署承諾,不賣性化兒童的產品。
其實,文章開頭提到的針對7、8歲孩子的「性化」產品,如果家長不買,到不了孩子的手上、身上。
孩子最終看的是大人。如果成人的世界裏,「性」是屢試不爽的敲門磚,你能對孩子說什麼呢?上有好之,下必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