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滋患日增年齡層漸降 正確認知防風險不容緩【2011/01/22 台灣新生報】
◎記者鍾佩芳/專題報導
前言:
依據聯合國愛滋病計畫署(UNAIDS)公布的「2010年愛滋病流行報告」指出,2009年估計全球大約有3330萬人感染愛滋,260萬的新增感染者,180萬人死於愛滋病相關疾病。社團法人台灣關愛之家表示,報告並指出,全球愛滋病患者及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呈現低齡化趨勢,台灣地區截至2010年10月底,愛滋感染者中,不到19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有520人。
由UNAIDS及台灣衛生署的統計報告來看,針對兒童和青少年抗愛滋病行動的資金投入及加強知識教育,是全球都不容忽視且極需認知的共同課題。
台灣世界展望會也表示,全球愛滋病蔓延的速度已經開始減緩下來,過去十年來新的愛滋感染病例降低近廿%,愛滋死亡人數在過去五年間也下降將近廿%。全球一八二國的愛滋疫情,其中至少五六個國家的新愛滋感染率已經趨於穩定或開始下降。
目前全球愛滋帶原者超過一半是婦女。若是愛滋帶原的母親未接受任何治療,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會將病毒傳染給她們的孩子;大多數感染愛滋病毒的兒童是在母親懷孕、生產、哺乳期間,由母體垂直感染的。
莫三比克一項研究顯示,懷孕母親若接受抗逆轉濾過性病毒藥物治療(即雞尾酒療法),可使病毒垂直傳染給未出生子女的風險,降至不到二%。然而目前每三名愛滋帶原母親,只有一人接受這樣的預防治療。
台灣紅絲帶基金會發言人洪林瓊照及台北市愛慈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邱淑美皆表示,垂直感染會有四十%的機會將病毒傳給胎兒,若以剖婦產的方式,不經產道摩擦受傷感染,且不哺餵母乳,產後母親接受治療,寶寶則做六周的預防性投藥,即可將感染的機會從四十%降至二%。
在台灣,截至去年十月底止疾病管制局統計資料顯示,十五-廿四歲佔愛滋總感染人數的比率,自二○○七年的十四%;二○○八年的廿%;二○○九年已迅速竄升至廿八%,且九成以上是透過不安全性行為傳染。感染年齡層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建立年輕族群正確風險認知與安全性行為觀念已刻不容緩。
愛滋病的全名是「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簡稱AIDS,會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其傳染途徑有:性行為傳染、血液傳染、母子垂直感染。
在感染愛滋病毒(HIV)後,通常不會立刻發病,有部份感染者(約有百分之五十至七十)初期僅有類似感冒的症狀,如:發燒、疲倦、肌肉關節疼痛、咽喉疼痛等。而感染後約有三個月的時間無法檢查出是否有感染HIV,稱作空窗期(windowperiod)。空窗期過後則進入潛伏期,此時期已可以驗出是否感染 HIV。而潛伏期約五至十年或更久。潛伏期時我們稱為HIV感染者(簡稱感染者)。潛伏期過後進入發病期,就是HIV發展成AIDS,此時稱為愛滋病患,即一般稱的\”發病\”。這種病毒會使人類失去抵抗病原體的能力,甚至喪失性命。目前因醫藥發達,HIV感染者可藉由正常生活起居,適量運動與正向的生活型態加上適度的醫藥協助,HIV感染目前已被視為慢性病。
與愛滋病毒感染者握手、擁抱、用餐、上課、共用馬桶或游泳等平常的接觸,不會感染愛滋病毒。
孕婦愛滋篩檢配合剖腹產、預防性投藥及不餵母乳,可以降低母子垂直感染的機會。愛滋感染者在沒有症狀的時候,是會將愛滋病毒感染給其他人。